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你知道,關於伊利股份和雙匯發展的投資,已經成為一個陳舊的話題。所有在公開場合談起這兩隻股票的投資人,不是在談黑天鵝,就是在談不能投資無良企業。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真實的數據是,這兩隻股票一直都是機構投資者們最愛的股票,受追捧程度遠超所謂藍籌股。在過去的四個季度中,雙匯發展最高峰吸引了217家基金,伊利股份達到了242家。
你知道同期有多少基金持有工商銀行嗎?92家!
不僅如此,這兩隻股票還是QFII和社保的最愛。在過去的幾個季度中,美林國際、花旗銀行、耶魯大學共同力挺這兩隻股票。而華夏、鵬華、博時管理的社保組合也始終不離不棄。
從某些角度來看,這其實是兩隻驚人相似的股票:公司治理和股權激勵計劃爭議極大,管理層與機構投資者缺乏溝通,不斷爆出産品質量問題,業績一直穩定增長,在A股幾乎都是本行業唯一白馬標的,主要競爭對手都在H股,而這些競爭對手擁有同樣的問題。
關於他們的投資,已經超越了價值投資乃至社會責任的話題,你不可能講,這個市場有超過200家機構,都看不到頻頻爆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對於産品銷售的影響。
你也不可能將這一問題粗暴歸結為:中美機構投資者聯合起來,支持兩家公司生産不合格産品。
更令人絕望的是,你甚至不可能認為,短視的機構投資者不重視公司治理。幾乎同樣結構的一些QFII和基金,幾週前在格力電器的股東會上集體抗衡大股東。而雙匯和伊利一直是機構投資者佔比最高的股票之一。最高峰時,基金持股超過雙匯流通股的30%、伊利超過50%。從投票的角度來説,機構擁有足夠的話語權。
只是,大部分機構投資者對於自己的投資行為三緘其口。如果一定要講食品飲料,他們寧可談談茅臺和洋河。
曾經有基金經理向我解釋説,如果要配置食品飲料板塊,幾乎不可能繞過這兩隻股票,機構別無選擇。
也有人説,業績穩定就很好。如果他們每一年都能兌現業績承諾,那我們何苦深究。
也有人説,出點負面好,連續幾個跌停他們自己也緊張,季末好把業績釋放出來。
如你所知,一年前,這兩隻股票先後爆出重大負面跌停。當時雙匯背後是興業全球基金,伊利背後是華夏基金。這兩家公司都選擇了堅守。後來,他們各自成為了這兩家公司2011年賺錢最多的股票。
2011年第四季度,正是在這兩隻負面新聞纏身的股票將釋放業績的預期下,超過150家基金買入了他們。
成功或失敗、道德或不道德,這就是機構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