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期貨大合約尷尬到幾時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1日 08: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證券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從誕生之初就受到爭議的期貨品種大合約,終於不幸讓燃料油期貨率先“中槍”。

  上週四(5月24日),燃料油期貨驚現最震撼一幕:8個持倉合約全部“零成交”。這一罕見的情況引起了市場極大的關注,進而開始反思大合約的利弊。燃料油現貨市場的萎縮是燃料油期貨活躍度下降的主因,然而,大合約的改革也是這一結果的“助推器”。這反映了大合約政策實施後,市場參與熱情大為降低,流動性大減的極端狀況。

  燃料油期貨是國內期貨合約交易單位擴大的首個大合約品種。2011年1月,燃料油期貨合約FU1201在上期所掛牌,燃料油期貨把合約乘數(每手的交易噸數)上調5倍,由原來每手10噸的合約變成每手50噸,進而開啟了國內商品期貨的大合約時代。

  2011年的期貨品種一直貫穿了大合約的思路,此後推出的鉛、甲醇、焦炭期貨均採用了大合約模式,從推行的效果看,並不十分理想。以燃料油為例,格林研發培訓中心通過數據對比發現,2011年燃料油成交量開始萎縮,雖然最後總成交噸數比2010年僅減少了7.8%,但是其主要成交完成在上半年。2011年1-4月,燃料油完成144萬手的成交量,佔全年的成交的73%,這是由於上半年合約為2010年建立的頭寸。2012年萎縮幅度進一步加大,2012年1-4月份,燃料油累計成交量僅有5501手。 因此燃料油在5月單日呈現零成交也就不足為奇了。小麥和天然橡膠的合約改動對成交量影響不大;而焦炭成交量呈萎縮趨勢,不容樂觀。

  只因為燃料油期貨一天的零成交,進而否認大合約的合理性,無異於緣木求魚。推出大合約的初衷與目的是抑制過度投機,打擊炒作之風,“大合約”的誕生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減輕國內商品期貨傳遞出來的通脹預期壓力,而且可以優化投資者結構。然而,資金門檻的提高,對中小投資者産生了擠出效應,導致市場活躍度下降。

  業內人士認為,實行大合約利弊兼有,而從目前國內期貨市場的發展方向來看,大合約品種有趨向明顯的傾向。但是投資市場仍需多元化,針對不同的投資群體而設置不同的投資範疇,大中見小,小中有大。

  已經上市的白銀期貨和即將推出的玻璃期貨並沒有遵循大合約思路。白銀期貨以每手15千克為交易單位,最小變動價位為每千克1元,最低保證金比例為7%。目前國內白銀期貨的門檻僅為萬元左右。即將上市的玻璃期貨交易一手合約僅需要3000元左右的保證金。

  總之,讓大合約更加科學地實現政策導向,既防止過度投機又利於企業套期保值;讓小合約既體現為實體經濟服務又避免陷入投機的誤區,考驗著相關部門的智慧和應變能力。

  

熱詞:

  • 白銀期貨
  • 大中見小
  • 期貨市場
  • 期貨品種
  • 投資者結構
  • 期貨合約
  • 燃料油期貨
  • 成交量
  • 助推器
  • 中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