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如何看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7日 11: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學習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5月3日,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開幕,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並致辭。中方代表王岐山、戴秉國和美方代表希拉裏、蓋特納分別率兩國代表團出席。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開幕式上指出,發展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必須平等互諒。中美國情不同,不可能在所有問題上都意見一致,雙方必須學會相互尊重,善於抓住同,把共同利益蛋糕做大;正確對待異,尊重並照顧彼此利益關切。對存在的分歧,應通過對話交流,增進理解,妥善處理,以免影響中美關係大局。

  美方克林頓頓希拉裏國務卿在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式上宣讀了奧巴馬總統的書面致辭,她説奧巴馬總統曾多次指出,美國相信中國崛起對美國是好事,一個繁榮的美國對中國也是好事,所以美國在中國事務上有強大的利益,包括經濟利益,而且中國強大的增長能力也意味著中美雙方合作有巨大的空間。中美對於致力於全球的安全問題有重大的利益共識。

  事實上,近年來中美兩國所面臨的共同的發展機遇十分寶貴,同時在一些領域存在明顯的分歧。中美兩國同為世界上有影響的大國,具有廣泛的合作基礎,互補性強,所以中美關係具有一定的韌性。但是,美國視中國為推行其全球霸權戰略的潛在“威脅”,不會完全放棄打壓、遏制中國的政策,中國從國家根本利益出發會堅決反遏制、反演化、反孤立,所以中美關係今後仍然會有起伏,局部會有衝突甚至對抗。

  2011年 1月,胡錦濤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在中美雙方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中提出:“中美致力於共同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以推進兩國共同利益、應對二十一世紀的機遇和挑戰。”2012年2月,習近平副主席訪美時指出,中美雙方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有辦法維護和發展好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為不同政治制度、歷史文化背景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建設積極合作關係樹立前無古人、但後啟來者的典範。

  近年來,中美在推動解決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開展了有效協調與合作,充實和豐富了中美關係內涵,鞏固和擴大了中美關係的戰略基礎。中美雙方與其他國家一道,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協調哥本哈根、坎昆、德班氣候變化會議達成共識;推進朝鮮半島無核化和六方會談進程;反對中東任何國家發展和擁有核武器,維護地區和平與安全。兩國還就阿富汗、南亞、蘇丹、中東等熱點問題開展了有效溝通。

  為打開中美關係大門作出重大貢獻的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經説過:“在失去共同的敵人之後,經濟貿易關係為中美關係發展的幾個基軸之一。”就中美兩國的機遇而言,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雄厚的資金和旺盛的市場需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廣闊的市場和不斷改善的投資環境。中美經濟互補性很強,共同利益廣泛,合作空間廣闊。以GDP衡量中國經濟迅速崛起為世界第二,中美經貿關係的迅猛發展使美國經濟界迫切需要進一步改善中美關係以擴大對華的市場份額,這對美制定對華政策産生著積極影響。中國海關總署發佈的統計數據表明,中美建交以來,兩國貿易額增長180多倍。中國美國商會2011年一項調查顯示,2010年在華美資企業85%收入呈現增長,41%在華利潤率超過全球平均利潤率。美對華投資有力帶動了對華出口增長,加快了美産業升級,促進了美國內經濟發展。2011年,兩國貿易額已突破4400億美元,人員往來超過300萬人次。根據2012年初的統計數字,10年間,美國對華出口累計增長468%,為美國增加了300多萬個就業崗位。美國50個州中有47個州對華出口增幅達到 3位數甚至 4位數。19972006年,中國産品使美國消費者節省了6000多億美元,僅2004年就節省了近1000億美元。而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負面影響仍在蔓延,奧巴馬政府在亞太地區經濟戰略佈局方面的首要考慮,就是提振美國經濟,搶佔亞洲市場,尤其是亞太市場。今後要繼續擴大中美之間的經貿合作交流,使經貿關係成為中美關係的穩定器和加速器。同時,考察中美經貿關係,要看到兩國互利雙贏是主流,經貿摩擦是常態化的事務,不能不重視,但是沒有必要過度憂慮,完全可以通過協商解決。

  冷戰後,中美在傳統安全上戰略互信不足,在其他地區安全上互有合作,在非傳統安全上互有依賴。中美兩國安全互信長效機制亟待建立。亞太地區是中美利益交匯最集中的地區。美國“重返亞洲”會不會讓這兩個大國在太平洋上迎頭相撞,這是人們普遍擔心的問題。而東南亞是美國重返亞太的重點和支點。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特別是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以來,美國不斷加快重返東南亞的步伐。2010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裏裏克林頓在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上表示,美國深切關注中國“南海爭端”的和平解決,並敦促相關國家進行談判,以尋求解決方案。針對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攪局,中國要增強與東南亞各國的互信,反對南海問題國際化和多邊化。國際實踐表明,南海爭議的最佳解決途徑是爭端當事國之間的直接雙邊談判,將這個問題國際化、多邊化只能使事情更糟,解決難度更大。中國和東盟國家發表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並已經有了聯合工作組會議磋商,條件成熟的時候也可以舉行高官會,正在為最終解決爭議創造有利條件和良好氣氛。此外,中美兩國在人權、台灣、西藏等問題上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

  但是,中國沒有必要完全將美國視為必然的戰略敵手。2011年,中美建立了關於亞太安全的對話機制,彼此進行了坦率的交流,為建立安全互信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涉及亞太地區事務方面,中國的建設性作用日益凸顯,朝核問題是中美在地區安全合作方面的重要嘗試。中國一直對朝鮮半島的和平發揮建設性作用,致力於維護半島和平。在中國的倡導下,自2003年8月以來,美、日、韓、俄、中、朝連續展開了多輪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主要希望通過國際磋商促使朝鮮放棄核武器發展計劃。

  中美在核軍控領域內的共同主張是兩國安全互信的重要基礎。中美兩國都從本國的國家利益出發,強調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中美在反對恐怖主義等領域進行了良好合作,中美軍方“9 11”事件後恢復了軍方的高層對話,建立了接觸和對話渠道,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方向。

  當前,中國的外交戰略不可能與美國發生正面對抗,必須尋找新的合作領域,特別是在非傳統安全領域,擴大已有的利益交匯點,增強中美合作的基礎,減少中美之間的對抗。例如,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是中美兩國共同面臨的非傳統安全課題,中國和美國已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多的兩個國家,國際社會普遍要求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履行國際義務,做出實質性的減排承諾和措施。

  此外,中國要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相對於中國在其他國際組織中的地位而言,沒有任何一個國際組織所給予中國的地位和權力能超過聯合國,中國必須利用好聯合國這個大舞臺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複雜交織的合作與鬥爭中,區分中國的國家利益的核心部分(如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次核心部分在處理中美關係中十分重要,在對外交往中對國家核心利益要全力維護,決不妥協;對於非原則的次國家利益,要區分層次加以維護,可以在保證國家整體利益的前提下,有取有舍,進退有度。對美外交一定要做到“有理”、“有利”、“有節”,不卑不亢。

  當前,美在全球戰略重心東移,加大對華戰略壓力的同時,將繼續實行對華接觸加遏制兩手政策。中國應繼續以兩手對兩手,在外交上保持接觸和對話的渠道,經濟上以加強合作為主,對其在政治上、意識形態上和地緣戰略上對中國的遏制和打壓,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適時把握鬥爭尺度和分寸,維持鬥而不破,以鬥爭促合作。

  總之,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是中美之間保持接觸和溝通的重要渠道,對於完善中美兩國的危機管理髮揮了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是當今國際社會中妥善處理大國關係、倡導國際合作的重要嘗試。

熱詞:

  • 中美兩國
  • 中美建交
  • 經濟互補性
  • 經濟貿易
  • 非傳統安全
  • 朝核問題
  • 安全互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