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今日,新股發行改革向社會徵集意見截止,作為新股發行改革中的核心環節,保薦制度改革備受關注。雖然目前已有多項針對保薦業務的措施出臺,但多家券商保薦機構(又稱“投行”)表示,保薦制度改革中仍存在很多空白地帶亟待開發,迫切期望對症下藥的措施能夠儘快出臺。
門檻薪酬雙降
保代“金飯碗”將被打破
券商保薦機構的保薦代表人俗稱保代。他們低調、忙碌,由於掌握著資本的定價權,較高的行業壁壘使保代一直是市場中的稀缺資源,掌握著重要的話語權。由於動輒身家千萬,保代一直被外界稱為“金領中的金領”。但隨著近年來保代圈內“簽字”不幹活、熱衷頻繁跳槽等怪現象在A股市場上逐一浮現,始終頂著“高薪光環”的券商保代開始被推上風口浪尖。作為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環,保薦制度如何改革也格外牽動人心。
去年6月底,證監會向社會公佈的《保薦業務內部控制指引》公開徵求意見稿,正式拉開了保薦制度改革的大幕。今年初,證監會下發至各券商的最新文件規定,保代和其他項目組人員都將在《發行保薦工作報告》上簽字並承擔相應的責任,保薦機構中保代的角色被明顯淡化。3月16日,證監會網站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保薦業務監管有關問題的意見》,明確要求實施“2+2”模式,意味著“單簽”改“雙簽”,調整了保代具體負責保薦項目家數的規定。現行兩名保代具體負責一家發行人的保薦工作,可同時在主板(含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各有一家在審企業,調整為允許同時在主板(含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各有兩家在審企業。與此同時,以往一年一次的保代考試也將迎接徹底變更。最新消息顯示,證券業協會考慮提出“預約式隨報隨考”的初步方案,已報會審核。
新政直接挑戰保代稀缺性的歷史。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兩年內保代整體人數將大幅增加,保代“金飯碗”受到嚴重挑戰,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就是保代薪酬結構將發生顛覆性改變。據記者了解,改革前,儘管保薦機構的體系各不相同,但保代基本薪酬結構大體一致,主要包括:基本工資、 保代津貼、簽字費、項目提成,以及年終獎等。改革後,這種結構將明顯改變。
廣發證券(000776)投行部人士指出:“可以預期的是保代固定津貼可能會下降,但與勞動貢獻相挂鉤的部分則可能會提高。保代可以通過多承攬、多承做項目來提高收入。降低保代通道價值並不意味著保代的整體收入會下降。”任職于上海一家知名券商的資深投行人士金源對記者説道:“原來保代比較多的固定年薪在120萬-150萬元,未來固定部分可能會下降至50萬元左右,但是簽字費和承攬費有可能大幅上升。這種情況下,一部分有業務能力的人薪酬可能會更好。不過准保代的薪酬肯定會有一些影響,未來有部分券商可能會取消准保代的津貼,保代也可能會實施分級管理制。那些級別高的、業務能力突出的保代享受的固定薪酬可能會更高一些。目前包括國信、華林等一些券商已經取消了轉會費,這也是一個很明顯的效應。”
招商證券(600999)投行部董事總經理謝繼軍評論道:“改革以後市場競爭將加劇是肯定的,不過任何市場競爭的加劇對行業服務質量和能力都將提出更高的要求,客戶也肯定是受益的一方。”
廣發證券投行部人士也肯定了改革的積極意義:“改革以後,保代會更加注重加強對發行人所處行業的學習與研究。在對發行人的價值研判上,會從原來比較關注歷史的財務指標(看過去、看現在)轉變到更為前瞻性地關注行業的整體發展前景和趨勢(看未來)。”
多項措施推出
“只薦不保”等問題仍未觸及
2004年《證券發行上市保薦制度暫行辦法》的實施將保薦制度推上了歷史的舞臺。保薦制度的核心就是責任制,但這樣一種責任制卻因為問責不足而頻頻出現問題。無論是社會輿論還是券商內部的推動,保薦制度改革早已箭在弦上。
由於仰仗著稀缺性的優勢,很多保代在公司上市中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所承擔的風險與高收入也極度不匹配。保薦質量的低下也導致“問題公司”層出不窮,對資本市場帶來不良影響。去年以來,隨著一些上市公司和擬上市公司不斷曝出財務造假、業績變臉、“三高”、超募等醜聞,保薦制度備受詬病。新股破發潮的背後,也多有保薦機構和保代的“大手筆”。
此外,“只薦不保”也似乎成了通病。近期招股書中的保薦主題張冠李戴,連保薦對象的經營情況都沒有完全了解就保薦其上市,保薦機構在保薦過程中連續出現了“未經許可擅自修改招股書”的錯誤等也不斷曝出,引發市場的重重質疑。
另一方面,保代的高薪導致成本的高企也已成為一些擁有較多保代的券商所不堪承受之重。據了解,雖然之前每家券商的薪酬體系不同,但平均下來,保代的年薪能維持在200萬元左右(稅前),薪酬佔投行收入的25%。並且,保代頻繁跳槽之風盛行,有的保代不認真做項目,卻熱衷於頻頻跳槽,以從中獲取不菲的轉會費收入。如某首批獲得資格的保代,幾年時間內換了四家投行,但至今只完成了一個IPO項目的保薦。
“過去的情況確實給券商高層的管理帶來不小的麻煩,不少保代動不動就跟高層叫板,其實業內都心知肚明,券商高層是這次保薦制度改革的重要推動力量。”有投行人士對記者坦言。
當然,對於推出的改革措施業界也存在一些爭議,例如如何保證保代考試的通過率和穩定性,業界就有較為激烈的討論。對此,謝繼軍就認為,改革以後考試的門檻不能放寬,不能讓保代考試淪為一種過程。“現在的保代考試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所有人都對保代很重視,很多投行的年輕人就是為成為保代而努力學習,要做項目,有一個目標。其實,實行‘2+2’模式後,保代本來就不稀缺了,那麼遵循原來的考試標準就很好。考試頻率可以加大,但是條件不應該放低,還要堅持高標準,保代應該成為一種專業人士的別稱。”
除了上述問題,記者在一線的採訪中還發現,儘管保薦制度改革的多項措施已然推出,但很多實質性的問題仍然未能涉及。保薦機構究竟是幹什麼的?如何更有效地提高風險管控?監管層的監管職能如何更透明?“這些重要問題不解決,保薦制度的改革就無法實質性深入,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也只能停留于花拳繡腿。”有資深分析人士對記者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