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近日,新華社記者文章稱“高菜價背後城市病集中爆發”,認為在高菜價現象下,市民喊吃不起、菜農説利微薄,菜販表示很冤屈。並引述專家看法,高菜價下,市民、菜農、中間商“兩頭訴苦、中間喊冤”,而政府調控無從下手,其實是“城市病”集中爆發的表現。
影響菜價的因素包括三大“城市病”:城市功能不完善,物流成本過高;政府投資欠缺高收費成高菜價“幫兇”;城市生活成本高“最後一公里”難讓利。
從蔬菜生産和銷售的全過程來看,影響菜價的環節包括:一是生産成本。種苗、農藥、化肥等生産資料的價格是決定菜價的硬成本;而氣候、市場價格變化等是決定菜價的軟成本,難以把握;記者提到的更令人關注的是,城市擴大了,蔬菜生産基地不僅沒有擴大,反而在消減,轉而依賴外地市場,從而放大了價格的波動因素。這説明,政府的“菜籃子工程”是有缺陷的,也表明中央要求城市政府抓“菜籃子工程”,省級城市抓“米袋子工程”是正確的,並應該以此來考核各級政府的政績。
二是流通成本。記者揭示了蔬菜上市的整個産業鏈。首先是“當地蔬菜代辦”,他們將以戶為單位、産量小而分散的蔬菜收集起來交給一級批發商;其次是“一級批發商”把蔬菜集中起來轉賣給水果蔬菜批發市場;再次是在“批發市場”,本地的零售菜販和外地的二級批發商接手;最後是由本地和外地的“零售菜販”將蔬菜賣給市民。算起來中間環節至少有四道!而且,由於批發市場要由政府批准建設,帶有一定的壟斷性,進場收費形成了高門檻。
三是零售成本。記者專門提到作為“最後一公里”的攤販承擔的社會成本。由於零售攤販大多是舉家經營一個小菜攤,要養家糊口也不容易。
針對高昂的菜價,記者採訪的官方人士認為,目前地方已沒有有效的手段來調控菜價,關鍵還需城市管理者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加大城市大宗蔬菜基地建設力度,減少流通環節,加大這一民生領域的投入力度,降低或取消部分收費。
但實際上這些年政府似乎沒有少做這些工作啊!我想關鍵是要對症下藥。一是針對生産環節,必須加大力度建設本地的蔬菜基地,要拿開發房地産的勁頭來搞“菜籃子工程”,上大項目,開展公司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産,農戶式生産很難影響市場,只能被市場影響。嚴厲控制蔬菜基地被房地産擠佔,不得已擠一塊,就必須及時補一塊。
二是針對流通環節,加強整治批發市場亂收費,政府在批准興建類似項目時要減少建設成本,同時嚴格限價。更為重要的是,當大型蔬菜生産商發展起來後,爭取實現田間到餐桌的直通車式流通,減少批發層次,實現“菜籃子”基地與零售終端的對接。
三是針對零售環節,堅持開辦平價市場,用主渠道來保障居民日常生活,並嚴厲限制超市、農貿市場等的進場費、鋪位費,輔之以“農超對接”等措施,讓市民吃上平價、安全的蔬菜。
要做到這些,關鍵是政府要認真對待市民的日常需求,把“菜籃子工程”從生産基地擴大到流通環節。從中央和省級政府來看,一定要加強對城市政府政績考核中“菜籃子工程”建設情況的比重。只要政府重視,高菜價問題是可以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