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CNTV名家專欄 >

石述思:中國明星身價25年漲5000倍卻總是坑爹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7日 09: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石述思

  毫無疑問,現在是文化産業的春天。

  按照一個國際規律:越是經濟低迷,越容易推動娛樂行業急速前進。因為這個行業從事的是慰藉人們心靈的産業。

  麻煩的是,現在首先得到慰藉的不是買著比美國貴的電影票的觀眾,卻是中國明星。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在微博上曬出一個賬本——1987年版電視劇《西遊記》拍攝耗時6年,最後給孫悟空扮演者六小齡童的片酬為2000元。而如今,一線演員片酬動輒五六十萬元一集,一部戲下來就是千萬元的收入。這個價格比25年前漲了近5000倍。

  這不是極端的個案。比如最近“光榮”當選中國爛片“金掃帚獎最佳男演員”的知名演員孫紅雷,目前每集電視劇的要價約80萬元,而接拍每部電影則約1200萬元。但他在《戰國》中的雷人表現的確也對得起名字中的雷字。

  導演馮小寧指出,拍影視劇如果要用一線演員,沒有1000萬元不要去想。而一部格局像樣的電影的攝製成本需要2000萬元,如此算下來,僅明星酬金就達到總成本的50%以上。

  遺憾的是,這些身價高昂的明星靠名氣和影響力不斷將觀眾騙到電影院時,卻往往像完成了一場坑爹遊戲,而觀眾除了大呼上當,卻無力反擊。

  因此在文化産業化的初期,由於規則的不完善和監管的不到位,整個市場完全被商業綁架,惡性競爭頻現,最終竟宛如偽劣食品那樣,以惡性炒作、粗製濫造的作品將觀眾當成試錯的大白鼠。

  2011年是中國影視製作的井噴之年。

  電影局發佈數據顯示,當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31.15億元,共生産各類電影791部。而全球第一強國美國一年生産的電影僅僅300部。另外,在進口分賬大片受到嚴格限制的背景下,中國拿如此規模的電影作品與國外電影在票房上僅僅實現了平分秋色。

  更令人震驚的是,我國2011年電視劇産量超兩萬集,僅3000多集能與觀眾見面。據説,胎死腹中的那些爛劇可以滿足全球電視臺的播出需求。

  不容否認,中國影視業是文化界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當,加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內地很少有出身顯赫的官二代混入影視圈與草根PK明星地位,因此在充分競爭中實現了某種公平。

  從政府管理的角度來看,對國內影視市場基本採取了保護政策。比如擴大好萊塢電影引進名額是我國加入WTO相關條款的要求,增加配額也從2007年拖延至今。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這樣的保護能持續多久呢?韓國、日本電影其實都提供了前車之鑒。

  2月17日,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定。協議內容包括:中國將在原來每年引進美國電影配額約20部的基礎上增加14部3D或IMAX電影;美方票房分賬從原來的13%升至25%;增加中國民營企業發佈進口片的機會。

  對於急功近利、內戰內行的中國影視業來説,這無疑是一聲尖利的警鐘。那些躺著就能將觀眾錢掙了的所謂巨星們,又該如何面對?

  目前,電視劇90%以上都是民營企業生産的,吸引了大量民間資金。在中央利好政策的激勵下,本身缺乏更多合法出口的民間資本目前仍在瘋狂涌入。

  在強勢商業助推下,中國影視在重復中國製造有規模無效益、有數量無品質的悲劇,靠忽視藝術規律的大明星大製作忽悠觀眾,而嚴重忽略了創作水平、産品質量的提升。

  而好萊塢近年來受到商業化和高科技的衝擊,依然有著全球最完整的創作隊伍,並堅持為夢想創作,恪守以觀眾為核心、滿足其內在需求的原則,保持了獨步江湖的地位。這無疑值得中國影視劇製作人鏡鑒。

  更重要的是,影視劇本質上是文化屬性第一,要淩駕於其商業屬性。當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家價值的重建以及軟實力的輸出成為一個迫切使命。僅僅靠紐約時報廣場上的國家宣傳片和創辦孔子學院是遠遠不夠的。

  再以好萊塢為例,其作品不僅僅是炫酷的畫面,還是美國價值觀的全球輸出。而這樣的價值觀其實是其核心競爭力。再想想就像肯德基、麥當勞,它並沒有改變中國人的飲食觀,但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因此,那些迷戀明星名氣、臉蛋、影響力的中國影視製作人們,應該認真思考一個問題:這筆昂貴的投資除了換回利潤,應有更多的自覺擔當——為了觀眾,更為了弘揚一個大國的美麗情感和普世價值。

熱詞:

  • 中國電影
  • 明星身價
  • 電視劇
  • 戰國
  • 西遊記
  • 影視劇
  • 一線演員
  • 影視業
  • 影視製作
  • 片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