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借鑒德國經驗助力中國匯率改革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3日 15: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記者莫莉在當前全球經濟失衡的大背景下,經濟失衡與匯率問題一直是各國經濟學家和政策決策者關注的焦點話題。而在這方面,德國有著較為成功和豐富的歷史經驗。3月16日《德國馬克與經濟增長》一書發佈暨研討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該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周弘教授、德國企業家和經濟學家彼得榮根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朱民博士共同主持的項目成果。“我們希望本書能作為德國戰後貨幣政策和經濟增長研究的精粹文選,也希望本書得以為我國貨幣政策和匯率改革提供借鑒。”朱民在序言中如是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教授、中國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資深經濟學家余永定以及中國銀行(601988)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等諸多重量級專家學者出席了發佈會。

  數據顯示,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德國馬克開始了逐步升值。然而,這並沒有阻礙德國的出口。恰恰相反,持續的升值壓力,促進了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加速了創新,並改善了德國出口産業的競爭力以及增強了德國經濟實力。在此之中,德國馬克也由國際貨幣體系中微不足道的角色嬗變為位居第二的國際貨幣。德國究竟是如何取得這樣成功的期間又經歷了那些艱難和波折?

  根據《德國馬克與經濟增長》的介紹,德國馬克1948年在德國貨幣改革過程中被創造出來時,它無法對當時佔統治地位的儲備貨幣(美元和英鎊)構成競爭。但在進入流通近50年後,即二十世紀後半葉,以大多數標準衡量,德國馬克成為位居第二的國際貨幣。它早已成為歐洲貨幣體系事實上的錨,而控制馬克供應量和捍衛其外部價值的德國聯邦銀行則為後來的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中的歐洲中央銀行系統樹立了樣板。除此之外,被證明對德國馬克進行有效的戰略性管理的制度框架遠遠超出歐洲範圍,對其他國家的思維方式和實踐産生了重要影響。尤其被廣泛接受的是獨立的中央銀行和以維持長期價格穩定為最高原則的貨幣政策目標。

  該書認為,德國馬克特別的聲譽源於其他貨幣購買力的下降,因此自二十世紀60年代末始,總是不斷出現有時甚至是戲劇性的馬克升值。各個時期的結果比較顯示,德國聯邦銀行與瑞士國家銀行在二十世紀50年代甚至實現了平均價格上漲維持在約1%。“為此,在歐洲貨幣體系中佔據引導地位的德國聯邦銀行作出了巨大貢獻。”該書如是表示。

  “1948年~2000年的聯邦德國經濟史生動地説明了一個被戰爭摧毀的國家如何重新崛起成為一個現代工業國,並在二十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如何成功適應全球化的挑戰。”《德國馬克與經濟增長》一書的內容顯示,貨幣謹慎的升值不僅不會對增長與就業帶來嚴重後果,而且還會對經濟産生有益的影響,強迫其持續面對國際市場的挑戰並成功適應。這在中短期內完全也可能引發危機,但長期卻顯得較好,這並不是一個成功的經濟與貨幣政策中最不可取的戰略。

  另外,該書還指出,IMF沒有調整匯率的動議權。“不能違背一國意願而調整其匯率,這是一個理所當然的原則。”這一原則在IMF協定中以如下方式得到體現,即匯率只有可能在相關的成員國自身提議下方能被調整。這意味著動議通常須由成員國提出,協定還進一步規定,IMF絕不能正式建議一國調整其匯率以符合現狀。然而,不排除非正式的諮詢與建議,尤其是對目前匯率扭曲狀況的調查和描述。

  “本書就是把德國在這一方面和在這一時期的重要經驗,德國當時具體實施的有關政策和操作工具,德國內部的有關辯論和政策制定過程的重要文件,以及學者專家討論總結的德國經驗集中起來並翻譯成中文。這在德國經濟金融史的研究中也無先例。”朱民在序言中如是表示。而16日在北京出席發佈會的彼得榮根也表示,中國過去10年或15年的經濟表現類似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德國。他希望該書能推動符合中國及中國人民利益的建設性討論。

熱詞:

  • 匯率改革
  • 德國經濟
  • 匯率問題
  • IM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