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食品安全需建立風險交流平臺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2日 15: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消費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在食品安全問題上,中國消費者的安全訴求與發達國家水平正在迅速對接,但同時,食品安全保障機制與公眾食品安全知識的缺失卻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科學事實與消費者認知之間存在”信息真空”正在越拉越大。應該建立風險交流機制,政府、專家、協會應該多開展互動式的風險交流,實現信息共享,勿再以”風傳”誤導消費者。此外,建立一個民間的、能專門提供科學知識的交流平臺也是公眾所期待的。

  日前,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在兩會期間公開表示不贊成媒體對“致癌牛奶”等的過度炒作,此言一齣,立即遭到網民圍攻。無獨有偶,此前陳君石院士因為“黃曲黴素致癌不必恐慌”、“食品標準是妥協的結果”,“不存在食品安全零風險”等觀點受到輿論炮擊,而廣受網民喜歡的羅雲波,也因為“食品安全標準並非越高越好”,受到網民反戈一擊。近年來伴隨各種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出,公眾情緒的“燃點”越來越低,事件本身成為各種民意的宣泄口,而政府、專家等發出的聲音往往變得不動聽,甚至因而遭遇“被失語”。這究竟是公眾“反應過度”,還是第三方真的“沒有良心”?

  “信息真空”放大公眾恐慌

  從歷史來看,從食品短缺到“不僅吃飽更要吃好”,中國用30年時間就完成了發達國家要用百年完成的溫飽事業,使消費者的安全訴求與發達國家水平迅速對接。但同時,食品安全保障機制與公眾食品安全知識的缺失卻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科學事實與消費者認知之間存在“信息真空”正在越拉越大。於是,一旦爆出食品安全事件,無論是否個別案例,公眾的第一反應是泄憤,把企業一棒子打死,追本溯源與解決問題本身反而是次要的。

  在這種情形下,媒體正成為中國食品安全的實際“引導者”,業內人士將此種現象形容為“礦難”,不是現在問題變多了,而是以前發現了未經及時報道或説現在媒體的發達造成的大規模傳播。於是,專家的澄清誤讀變成了“沒良心”、“偽科普”,政府的表態變成了“官員怠責”、“被企業收買”。似乎只要不加入痛打“落水狗”的行列,就必定是“人民的公敵”。這引發業內人士的擔憂,輿論的譴責是“正確的聲音”,但還遠遠不夠成為“科學的聲音”,引發問題的全部原因、甚至是最根本的原因就容易被忽視,我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食品安全。

  以黃曲黴素事件為例。乳品龍頭出問題引起的眼球效果遠高於黃曲黴素本身,因此來自國家農業部、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等權威機構專家指出的“乳製品中完全不出現黃曲霉毒素M1污染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能做的是如何抓住關鍵控制點,主動地排除它,使之控制在保護消費者健康的水平上”,被認為是專家轉移視線和幫企業推卸責任。恐慌情緒代替了合理評估黃曲黴素的危害,專家們呼籲的反思全國散戶養殖模式亦未得到重視。而這種恐慌情緒未得到及時糾正的後果是使公眾成為了“驚弓之鳥”。近期,網上再曝與黃曲黴素相關的普洱茶致癌説,某微博博主稱普洱茶含有大量的黃曲毒素,喝普洱茶是得癌症最快的方法。一石激起千層浪,曾被世人追捧的養生普洱茶,一夜間被冠上了“致癌”的稱號,再次引發公眾的討論與擔憂。“談到致癌物不談劑量,都是在耍流氓。”知名營養師顧中一一語道破傳言的軟肋,“所有食物中的黃曲霉毒素濃度極低,總量不超過20ppb(微克/升),人體因為攝入食物導致癌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儘管事後有記者證實發帖人身份造假,戳破了謠言,但我們仍舊擔心,這些沒有數據支撐的消息,仍可以反復利用消費者的安全訴求,造成第三次、第四次黃曲黴素恐慌。

  風險交流機制亟需建立

  事實上,政府和專家的立場與消費者是一致的,産生分歧的原因是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坦率地説,在許多事件發生時,科技界一直有人在發出科學的聲音。如陳君石、劉秀梅、張五九、胡小松教授,在‘蘇丹紅’、‘啤酒甲醛’、‘水餃致癌’的風波發生時,他們發出的聲音是理性、科學、令人尊敬的,但比起炒作,科學的聲音總是顯得微弱,因為我們並沒有一個專門的輿論平臺。”來自中國食品科學學會專家的話指出了“信息真空”引發的惡果:風險交流的機制的缺失使社會信息不對稱,最後為此買單的往往是發出理性聲音的人。

  然而,在當下信息爆炸與自媒體化的社會,“信息對稱”變成了“信息堆成”,在來自各界的不同聲音裏,往往比較極端的音量容易受到關注和引發傳播,但這些聲音,就一定是正確的嗎?而我們也發現,專家們慎重的反應會相對慢幾拍,這使得靠數據、靠事實、靠標準支撐的聲音反而得不到理解和重視,有時甚至造成信息的扭曲。比如,在食品添加劑事件走入公眾視野後,大部分消費認為凡是食品添加劑都是毒藥,將政府引導的打擊非法使用和濫用食品添加劑行為理解為抵制所有添加劑。而事實上,食品添加劑在提高食品穩定性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是食品工業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類物質。

  “這給我們做了一個提醒,政府、專家、協會應該多開展互動式的風險交流,”來自食品研討會上專家認為,應該建立風險交流機制,在一邊倒聲音出現後,由政府專門部門、人員及專門經費來溝通,實現信息共享,勿再以“風傳”誤導消費者。此外,建立一個民間的、能專門提供科學知識的交流平臺也是公眾所期待的。

  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強調“零容忍”是正確的,但應該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讓我們在激烈抨擊之前先冷靜思索一下第三方的觀點,給他們的言論一個能夠被理解的環境和空間,不再遭遇“被失語”,這是建立風險交流機制的前提條件。我們不僅應該滿足老百姓的知情權,更應該讓老百姓了解清楚和透徹。唯有信息透明了,各方認可了,我們才可能真正實施食品安全標準,真正實現食品安全。

熱詞:

  • 風險
  • 食品安全問題
  • 致癌
  • 食品科學
  • 黃曲黴素
  • 交流機制
  • 食品添加劑
  • 信息真空
  • 普洱茶
  • 交流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