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幾乎每次成品油價格調整都引起議論,儘管價格主管部門在上調的多次聲明中都表示已經留了“餘地”,但消費者似乎並不領情。現行定價機制下,在近乎一邊倒的質疑價格調整“合理性”、漲多跌少的抱怨聲中,價格主管部門其實也難掩“委屈”。那麼,成品油的價格調整如何才能讓各方心服口服?未來市場定價機制改革的路到底在何方?
成品油調價為何常引發爭議
對全世界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説,國際油價的回落都是重大利好消息,然而在國內市場的消費者看來,油價回落的利好一方面可能會被正在推進的能源資源價格改革“打折”,另一方面也很可能由於調價機制反應滯後。
最新的例子是20日國內成品油價格剛剛調整,汽柴油價格創下歷史新高,國際油價就大幅回落。由於沙特表示準備彌補任何供應短缺,20日國際市場兩大基準油價跌幅均超過了1%,紐約市場5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收于每桶107美元下方,跌幅高達2.3%,與國內成品油挂鉤油種之一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也下挫了1.26%,雙雙脫離今年反彈來的高位。
“消費者詬病較多的是價格調整的長週期以及4%的門檻。”卓創資訊分析師陳晴表示,比如“4%”的門檻,按照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由於上漲達到4%比的是低值,而下跌要達到4%則是比的是高值,客觀上也確實上漲容易,下跌較難。
挂靠油種之爭凸顯“本土基準”缺失
在眾多專家看來,未來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完善方向一方面是要縮短週期,加快調價頻率;另一方面也要改進成品油運行操作方式,增加挂靠油種以及定價的透明度。
“新的定價機制縮短週期以及增加透明度應無懸念,但是增加挂靠油種仍可能面臨不確定性。”有業內人士透露,比如目前市場呼聲較高的是增加在國內知名度更高且價格更低的WTI油價作為挂靠油種,然而由於金融危機以來WTI期貨價格逐漸成為北美地域性定價基準,加上現有參考的三地油價也均為現貨價格,會否合適並以何種方式納入定價參考仍存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