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被稱為“中投二號”的國資委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新公司”)董事長謝企華日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國新公司將於近期接手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國有股權,但具體時間尚未最終確定。
“是‘代持’國資委在該公司的國有股份,並非全面接管企業,國新公司不會直接參與管理,它(上海貝爾)的運營仍將保持獨立。”謝企華這樣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解釋。
這次“代持”貝爾公司國有股權,是國新公司自成立後的第三次動作。記者了解到,自成立後國新公司行事一直十分低調,先是以戰略投資者身份直接持股2 .5%的方式“亮相”五礦整體上市,繼而就是將同屬央企但是經營不善的華星集團公司劃入“旗下”。
一位接近國資委的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自去年華星劃入國新公司後,國資委一直醞釀此事,一直到最近才基本落定。資料顯示,上海貝爾前身是上海貝爾電話設備製造有限公司,成立於1984年,目前是國資委的直屬企業,是中國通信行業第一家外商投資的股份制企業,阿爾卡特擁有50%加1股,中方擁有其餘股份,目前外資阿爾卡特擁有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的控制權。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中興和華為,上海貝爾的發展速度非常緩慢。據國資委統計數據,截至2010年年底,上海貝爾總資産還只有252 .7億元,當年實現營業收入181.8億元,凈利潤2.9億元,國有資産總量49.1億元。
“國資委國新公司的三次動作,從中沒有體現出統一的規劃性,似乎意味著公司在發展過程中的定位並未明確,不是市場化,更像一種指令性的操作。”一位接近國資委的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這樣説。
實際上,國新公司成立時國資委主任王勇曾表示,打算劃入國新公司的企業,都是不屬於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且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的企業。同時,這些企業與其他大型中央企業的産業關聯度不大,它們之間重組的資源優化配置效應不大,或者承擔公益性等特殊職能,不宜進入某一家産業型企業。“這意味著國新公司是一個用來幫助實力弱小的央企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産業平臺,但是無論是此前充當五礦整體上市的‘戰略投資者’,還是對貝爾公司代國資委持股50%,都僅僅是變化了股東名字,卻未參與到上述企業的實際運行中。”上述人士向記者坦言。
和上述人士的疑惑相同,關於國新公司的定位無疑成為業內關心的焦點問題。對此,謝企華在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國新公司的大方向是參與大型央企之間的重組,培育國際一流央企,而不是參與接手一些較差的央企。在她看來,國有企業的數量今後還將進一步下降,要做強50家企業。提高産業集中度説了許多年,但是目前許多行業産業集中度太低,主要是因為缺少一個聯合重組的平臺,而國新公司的作用就是搭建一個平臺。
“拿華星集團來説,自華星集團劃入國新公司後,已經陸續退出了一些輔業。去年,華星集團就將持有的佳友投資有限公司40%股權擬在北京産權交易所掛牌轉讓。”謝企華表示,國新公司大目標是參與央企之間的重組,培育一流的央企,但是由於國有企業的人事任免、國新公司目前的實力等因素制約,國新公司參與央企之間的整合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