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3月1日消息(記者 李瑞北京報道)在建材行業這樣一個關係著國計民生,又高度市場化的基礎原材料領域,作為剛剛進入資本市場,且規模並不大的央企,中國建材在短短的數年時間內,一躍成為中國建材行業發展的風向標。這其中有哪些成功的秘訣?
從一個以新型墻體材料為主業的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到聯合重組337家企業,成長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建材産業集團;從水泥産能幾百萬噸迅速躍至3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水泥生廠商;2011年《財富》雜誌評選的世界五百強中,中國建材赫然在列。我們不禁在想是怎樣的舉措,改變了這個底子薄、基礎弱的企業?
談起中國建材取得跨越式發展的主要因素,莫過於積極探索央企市場化經營的模式,走出一條包容性成長的道路。集團所屬的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共重組150家水泥企業,其中65%是民營企業,15%是地方國企,20%左右是混合股份企業。重組後,南方水泥産能超過1億噸,總資産超過400億元,銷售收入突破250億元,利稅超過30億元,創造了不可複製的“中國建材速度”,成為世界水泥史的奇跡。
回顧六年前,擺在中國建材面前的是集中度較低、産能嚴重過剩,這樣一個大而不強的水泥市場。“當時,從水泥行業的現狀來看,中國水泥的産能規模幾近於飽和,這決定了我們不能用常規的方式,選擇傳統企業那樣靠新建生産線增加産能、擴大規模的成長方式,我們提出啟動兩個輪子,就是資本運營和聯合重組。”中國建材的董事長宋志平介紹到。
資本運營
解決“錢從哪來?”
在一片混亂的市場中,中國建材應該如何走出去呢?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宋志平的心頭。但是,首當其衝的難題是,剛剛上任的宋志平,就接到傳票:企業由於負債經營,債主追債,集團公司辦公樓被“疊封”。面對困境,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錢從哪來的問題。
“中國建材底子薄,資本金少,以前也沒有國家資本金預算,所以,我們只能靠市場機制,靠資本運營,通過資本的紐帶把企業連接起來。”宋志平介紹到。企業給出了答案:要錢,從資本市場募集。
2006年的3月,中國建材以每股2.75元港幣,成功登陸香港股市,募集資金20多億港元,錢雖然不多,但是正是這20多億港元開啟了中國建材聯合重組的輪子。在記者截稿時,中國建材的股價已經上升到11.2元港幣。
重組不是硬吞 而是聯合
“央企的實力+民企的活力=企業的競爭力”
六年前,我國建材行業存在嚴重的産能過剩,幾千家企業競相壓價,導致水泥價格長期低位運行,大量企業都在虧損中艱難運行。行業呼喚著進行適度集中,這個時候是需要有一家企業出來&&,聯合大家,共同謀求發展。
“我們在聯合重組中,不去想吃掉人家,而是讓民營企業和我們一起上到一個平臺上共同發展,我們有一個公式:用央企的實力加上民企的活力,就等於企業的競爭力。”宋志平在回憶重組時,對中國網絡電視臺記者説道。
據了解,中國建材在重組中採取了“七三原則”,即中國建材收購70%,給其他投資者或民企創業者留30%股份。把市場機制真正引入到央企內部,實現雙方共贏。南方水泥重組的成功,用事實證明了這種模式的成功。得到了市場的認同和廣大參與企業的擁護,在商業運作上,也使得中國建材用較低的成本進行整合,同時又吸引了民企資本。
戰略是企業的核心,而包容是大型企業應該持有的態度。企業要確定的是做什麼與不做什麼,更要衡量的是怎麼去做。保持一個共贏的心態,得到的不僅是市場,更是行業的認可。中國建材聯合重組的企業發展模式,給市場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在新的市場逐鹿中,相信有包容共贏的心態,中國建材的路會更加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