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北重聯姻阿爾斯通失敗 中層抱怨稱被耍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1日 10: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和信息化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一段看似天作之合、實則各懷心事的跨國婚姻逐漸變味,是阿爾斯通始亂終棄,還是北重心灰意冷?全球500強公司與中國國企的強強聯姻為何如此脆弱?“以市場換技術”又應如何檢討?

  中國機電業最引人矚目的跨國並購陷入泥淖。位列全球500強的法國阿爾斯通集團(下稱阿爾斯通)曾趁著國企改革大潮曲線入華,如今卻行囊空空;中國最重要的機電企業之一北京北重汽輪電機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北重)曾寄望于“師夷長技以自強”,在沉睡八年後才意識到: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無比殘酷。

  2012年2月14日,西方傳統的情人節。一位北重內部人士向《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證實,與其僅一墻之隔的相關聯的中外合資公司將於近期搬離並遷至天津,原因是北重母公司北京重型電機廠(下稱北重廠)向其提供為期25年租約的廠房“提前結束合同”。另外一位北重中層則抱怨稱,“北重被阿爾斯通耍了”。

  八年前的一樁舊事情景重現:2004年11月27日,老國企北重廠與阿爾斯通攜手組建的合資公司北重阿爾斯通(北京)電氣裝備有限公司(下稱北重阿爾斯通)成立了,這被各界稱為的一對歡喜冤家終於終成眷屬。

  如今,這場婚姻勞燕分飛,其實在合同蹊蹺簽署的那一刻端倪已現。但阿爾斯通急於攻破中國市場,而北重也意圖拿到當時全球最先進的60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技術,熱情驅使之下,各自的一廂情願替代了理性。

  此後數年內,中國汽輪發電機組領域時移勢易,北重舊時重要競爭對手,與北重合稱汽輪發電機設備四大巨頭的上海電氣[5.79 -0.17% 研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海電氣,601727.SH)、東方電氣[23.72 -0.38% 研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方電氣,600875.SH)和哈爾濱電氣[8.79 -2.12%]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哈爾濱電氣,1133.HK)陸續上位,佔領了國內最重要的市場。而合資公司北重阿爾斯通卻持續低迷,甚至不得已把精力轉向海外。北重自身再也沒能回到“四大巨頭”的牌桌上。

  2008年3月18日,北重廠將手中所持合資公司北重阿爾斯通28.32%的股份甩給阿爾斯通中國,僅剩股比11.68%,後者持股則由60%增至88.32%。同時,北重阿爾斯通罷免了曾一手促成雙方合資的北重係高管、董事長李濟生。

  這兩個動作,被坊間解讀為雙方在合資四年後各自鳴金收兵,並著手收拾殘局。作為阿爾斯通入華跳板,北重不僅未能得到阿爾斯通的任何先進技術,日後自主設計的66萬超臨界汽輪發電機組技術亦只是停留在圖紙上。

  一段天作之合的婚姻逐漸變味,是阿爾斯通始亂終棄,還是北重廠心灰意冷?全球500強公司與中國國企的聯姻為何如此脆弱?“以市場換技術”應如何檢討?

  高新技術還是糖衣炮彈?

  與最早進行以“市場換技術”的汽車領域一樣,汽輪發電機組領域也在2000年後出現了同樣的現象。北重廠與阿爾斯通的合作就是在遵循以“市場換技術”背景下促成的一宗案例。北重廠與阿爾斯通的合作源於前者對後者的技術依賴,也源於後者試圖打開中國汽輪發電機組市場的決心。

  阿爾斯通是一家匯集了西方悠久工業歷史的公司。1884年,汽輪發電機寫入歷史的辭海。22年後,阿爾斯通成立於法國巴黎。早在1958年,阿爾斯通就通過向中國企業提供首批電力機車和電傳動內燃機車進入中國市場。

  1977年,汽輪發電機技術已臻于完善——所表現出來的體徵是,製造商們不再單單追求汽輪發電機的單機容量,産量開始下降,製造商們轉而關注提高産品質量,提高運行可靠性和機組技術、經濟性能機組在線監測和事故診斷技術。在中等容量汽輪發電機中,空冷技術重新引起重視,冷卻技術和電機結構繼續完善。

  而阿爾斯通也早早地看上了中國的電力設備市場——上世紀80年代前後,以北京為首的華北電力市場亟需更大容量的發電設備。

  因此,關於北重廠和阿爾斯通的合作到底源於何時便有了多種説辭。1979年,阿爾斯通在北京設立了第一家代表處。有國內媒體載文指出,當時,北重就與阿爾斯通有技術方面的合作。

  也有北重員工告知,在合資公司成立之前,雙方已經在汽輪發電機方面有合作。即在成立北重阿爾斯通之前阿爾斯通已派駐了技術人員到北重進行指導。這自然是源於北重廠並不太樂觀的生産狀況。曾經跟北重廠有過緊密交往,有多位學生在北重廠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原所長蔡睿賢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北重廠在2001年改制前活得很悽慘”。

  本刊記者獲得的數據印證了該説法。2000年9月15日,北京京都會計師事務所發佈的一份關於北重的審計報告顯示,該廠當時各類不良資産高達1.2億元,相當於全年收入。但此時的北重債臺高築,負債達6.8億元。

  2002年,國企改制大潮席捲全國,北重亦大刀闊斧地減員增效。徹底甩掉了國企體制包袱的北重在這一年輕裝上陣,一舉實現銷售收入5.2億元,同比增長近51%。在公司歷史上,2002年大改製成為北重重要的分水嶺。

  但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營業收入大漲,但北重利潤卻意外銳減。

  記者從工商部門獲得的資料顯示,2002年北重稅後利潤從2001年的4639.83萬元銳減到了105.70萬元。北重對此的解釋是“其引進、消化、吸收了國外先進汽輪機、發電機的技術工藝,而且廣泛應用於公司內開發生産發電設備産品上。2002年3月,北重簽訂了首臺自行研製開發的國産33萬千瓦機組供貨合同”。

  事實上,北重仍然是一家表面健康、實際孱弱的企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技術突破遭遇瓶頸。北重內部人士回憶稱,超過30萬千瓦的汽輪發電機的銅線圈,北重至今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只有20萬千瓦的還能自行製造。

  此時的北重對技術的渴求可見一斑。在競爭充分的汽輪發電機組領域,技術封鎖仍頗為嚴重,技術競賽司空見慣。在此背景下,與阿爾斯通的合作成為北重擺脫技術落後這頂帽子的唯一選擇。

  但時至今日,在同行早已邁上百萬千瓦級超臨界汽輪發電機組之時,北重的技術水平仍然停留在35萬千瓦。這意味著,與阿爾斯通合作一二十年,北重“以市場換技術”願望破産。

  2012年1月3日,北重自主研發的首臺35萬千瓦超臨界汽輪發電機組在國家電網大連開發區熱電廠一次性通過168小時試運行。這被北重稱為標誌著自主研發的超臨界35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得的第一次勝利,北重“火電産品成功邁上新臺階,真正跨進超臨界技術領域”。

  向更大容量汽輪發電機組技術邁進,不僅僅是企業自身技術升級的必然要求,也有政策背景——2007年3月6日,國務院批轉了《發展改革委、能源辦關於加快關停小火電機組若干意見》的通知。相關專家分析認為,這份通知的下發意味著30萬千瓦以下的火電機組(主要指汽輪發電機組)將不再允許建立,30萬千瓦的汽輪發電機組已經失去了市場,而35萬千瓦火電機組幾乎變為“入門級技術”。

  此外,北重稱之為“重大勝利”的35萬千瓦超臨界汽輪發電機組技術,早已被國內同行棄用。早在2008年,上海電氣就在百萬千瓦超臨界火電機組技術上已實現了突破,2010年更是開始了向120萬千瓦超臨界火電機組技術進軍。另外一個競爭者東方電氣和哈爾濱電氣亦有類似技術升級。

熱詞:

  • 阿爾斯通
  • 超臨界汽輪機
  • 大型機組
  • 北重廠
  • 電力缺口
  • 汽輪發電機組
  • 電荒
  • 2008年
  • 蛋糕
  • 四大巨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