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媒體調研GDP含金量:上海北京廣東位居前三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9日 10: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國經濟週刊》2012年第8期

  解散GDP萬億俱樂部:2011年各省、區、市GDP含金量大排名

  31個省份,23個國內生産總值(GDP)邁過萬億元大關。2011年一年間,六個“萬億大佬”新晉,當年傳説中的GDP“萬億俱樂部”迅速龐大起來。

  GDP“萬億俱樂部”,這個“GDP崇拜”時代的産物,曾經讓多少省份趨之若鶩、夢寐求之。“超萬億”,就像“超英趕美”一樣讓人熱血沸騰。

  GDP的數字雖然看上去很美,但實際上並不能很好的反映一地經濟質量。《中國經濟週刊》今年推出的“2011年各省、區、市GDP含金量(即‘幸福指數’)排名”顯示,貴州的GDP總量雖然排第26位,但其GDP含金量卻排在全國第5位。

  如今,曾經一騎絕塵的東部省份已增速放緩,GDP增速“西高東低”成為新趨勢。“調結構、促轉型”,在各省份兩會上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詞。反映民生改善、民生幸福增長的GDP含金量,已成為衡量各省份經濟發展質量的新指標。

  “萬億俱樂部”,也到了要説再見的時候了。

  GDP“萬億俱樂部”成長史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王紅茹 實習生 方寧 劉靖宇 | 北京報道

  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2011年的GDP數據陸續揭曉。

  廣東省成為首個5萬億元俱樂部成員,江蘇、山東緊隨其後,突破4萬億元。

  “2萬億俱樂部”和“萬億俱樂部”擴編:隨著四川和遼寧攜手進入,GDP達到2萬億元的省份增加到了5個;廣西、江西、天津、山西、吉林、重慶6省份首次邁入萬億元門檻。

  最新統計顯示,中國大陸地區2011年GDP超過萬億元的省份已達23個。

  GDP“萬億俱樂部”已形成三個梯隊:3萬億~5萬億元為第一梯隊,分別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2萬億—3萬億元為第二梯隊,分別是:河南、河北、遼寧、四川;1萬億~2萬億元為第三梯隊,6省份的加盟,讓第三梯隊成員迅速壯大,達到15個,分別是:湖南、湖北、上海、福建、北京、安徽、內蒙古、黑龍江、陜西、廣西、江西、天津、山西、吉林、重慶。

  六大新貴多靠投資拉動

  分析6個新晉萬億俱樂部成員的經濟增長,無一例外,投資成為拉動GDP的主要力量,2011年,它們的投資增幅均在30%左右。

  天津2011年生産總值達1.1萬億元,投資、消費、出口增長分別為31.1%、18.7%、25.9%。其中,工業拉動全市經濟增長近10個百分點,對經濟支撐作用明顯。2011年,天津工業總産值達到2.1萬億元,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製造等八大優勢支柱産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0%;該市重大項目累計達到1280項,總投資超過2.2萬億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31%,達到7500億元。

  山西的發展同樣得益於“投資、消費、進出口”三駕馬車,三者的增長率分別為27.3%、 17.6%、17.4%。相比而言,投資拉動更為明顯。裝備製造業、建材工業、食品工業等新興産業均保持較快增長。裝備製造業的崛起正在威脅煤炭、冶金在山西的地位。2011年,山西的裝備製造業同比增長22.2%,高出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速4.3個百分點,對工業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9%,成為僅次於煤炭、冶金行業拉動全省工業經濟增長的第三大動力。

  廣西跨入萬億名單,與投資和項目建設有關。2011年,廣西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首次突破1萬億元(1.02萬億元),增長30%。其中更新改造投資3000億元,增長35%;民間投資5700億元,增長40%;完成鐵路建設投資300億元,在全國排第2位。

  江西GDP突破萬億元,投資也是主要增長點。近年來,江西投資增幅一直保持在25%以上,在全國位居前列。投資帶動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如高速公路、火電裝機、機場建設。其中,景德鎮、井岡山機場列入改造計劃;明月山機場主體已完工,年底通航;三清山機場已獲批復,今年可動工建設。

  吉林省在“三駕馬車”的合力作用下,在2011年躋身萬億俱樂部。吉林省2011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7441.7億元,增長3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5%;外貿進出口額達到220.5億美元,增長30.9%,實現四年翻一番。投資、消費需求的強力支撐,增強了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重慶以1.001萬億元剛好站在了“萬億GDP俱樂部”的門檻上。重慶2011年投資、消費和進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基本形成。其中,投資增長30%,進出口增長140%,消費增長18.7%。其固定資産投資規模總量突破70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經濟增長動力明顯。

  然而,鉅額投資的錢從哪來?

  “一是國內高積累,二是借國內大規模的廉價勞動力吸引的外部大規模的資本。在過去30年中,我國經濟表現為高資本以及高資本條件下形成的過量供給,而這個過量供給又通過國際化來解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楊瑞龍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在巨大投資的帶動下,這6個省份經濟發展迅猛,2011年GDP增速都達到了12%以上的增長,重慶、天津甚至達到了16.4%。

  偶然還是必然?

  “這肯定是一種規律性的反映。重慶等6個省份GDP邁入萬億是歷年發展累積的結果,同時也是區域發展條件和區域規模的反映。”北京大學教授楊開忠向《中國經濟週刊》指出。

  值得關注的是,6個省份中,有5個是中西部地區,其經濟增長強勁勢頭令人刮目相看。“中西部這些中等省份開始邁入萬億行列,説明中西部的經濟增速已經超過了東部。很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強調要加快中西部發展,近年來‘東快西慢’的格局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表示。

  然而,當更多的省份在邁進“萬億俱樂部”之後,其依靠投資的發展思路也需要調整。楊瑞龍通過《中國經濟週刊》提出建議,要儘快調整思路,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轉型,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堅持綠色環保和改革開放,避免未來五年與轉型成功的東部沿海地區陣營形成更大的落差 。

  政策傾斜成就23位大佬

  2001年,廣東完成國內生産總值10556億元,成為內地首個經濟總量超萬億元的省份。此時,距離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僅兩年。

  是年,廣東以GDP 9.5%的增長速度,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2個百分點,對全國GDP增長的貢獻率為10%,拉動全國GDP增長0.7個百分點。

  在這1萬億GDP中,投資的拉動效應也甚為明顯。廣東省當年共完成固定資産投資3547.29億元,增長10.6%。相比之下,消費也穩中趨活,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15.28億元,增長10.9%。受當時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在出口遇到較大阻力的背景下,廣東的投資和內需擴大有效地替補了出口的不足。

  在廣東的帶領下,萬億GDP第一梯隊應運而生。2002年,江蘇和山東兩省GDP完成1萬億元的突破;兩年後,浙江GDP突破1萬億元。

  江蘇、山東和浙江三大經濟強省的加盟,讓萬億GDP第一梯隊成員擴大到了4個,並將優勢一直保持到2011年。不過,“東快西慢”,皆與“東部先行”的戰略決策有關。

  上世紀80年代初,為了儘快壯大國家經濟實力併為改革開放探索道路,在“兩個大局”的指引下,國家採取了“東部先行”的戰略決策,鼓勵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

  區域發展的東部傾斜,促進了中國經濟總體水平迅速提高,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伴隨東部的迅猛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也表現得越來越突出。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拉大。資料顯示,1978—2000年,東部GDP佔全國的份額由44.1%上升到52.8%。與此同時,中部、西部、東北部的份額都有所減少。

  隨著國內區域差距的不斷擴大,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呼聲日益升高,協調發展逐漸成為決策者的主流思想。而政策的傾斜,凸顯了中央大力發展中西部的決心。

  2000年起,我國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部崛起戰略,針對具體區域、具體省份的政策指導規劃陸續出臺,使得東西部經濟實力的版圖在悄然發生變化。中西部GDP突破萬億的省份越來越多。

  2005年開始,GDP“萬億俱樂部”迅速壯大。2005年的河南和河北,2007年的遼寧和四川,2008年的湖南和湖北,2009年的安徽,2010年的內蒙古、陜西和黑龍江。10個“非東部”省份,加上上海(2006年)、北京和福建(2008年),短短6年,迅速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第二、第三梯隊。

  “唯GDP時代”將終結?

  2008年以來,局勢進一步變化。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廣東等沿海地區開始出現經濟增速放緩的現象。2011年,廣東的GDP增速由2010年的12.8%降低到10%;浙江從11.8%降低為9%;上海則從11.2%降低為8.2%。

  長三角地區紛紛調低“十二五”時期的GDP增長目標,總體保持在年均增幅8%~10%之間。江蘇將GDP增長目標調整為10%,山東省將GDP增長目標下調為9%,浙江和上海將GDP增長目標調整為8%。事實上,轉型較早的上海,其GDP增幅已連續三年低於10%,當地甚至還取消了對區縣負責人的“GDP排名”考核。

  各省份在今年GDP增速目標制定上,“西高東低”更為明顯。北京、上海、浙江、廣東、河北、山東等地今年GDP增長目標均低於10%。東部沿海地區經濟整體出現增速放緩,“東慢西快”的發展格局已然顯現。從此消彼長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老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有些乏力,東部沿海地區已經開始加快轉型。

  “有一種成功叫做後退”。退,恰恰是為了更好地進,為下一個角色佈局。“東部沿海省份已經過了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投資都在明顯回落,原來經濟增速的領頭羊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他們下一步的角色,是變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領頭羊。體現在宏觀經濟領域,就是從‘GDP挂帥’到‘科學發展’的轉變。”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向《中國經濟週刊》分析。

  頭號經濟大省的廣東,今年依然坐上了“頭把交椅”,不過,這“頭把交椅”坐得並不穩當——緊隨其後的江蘇,趕超的勢頭相當迅猛。

  廣東省統計局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廣東地區生産總值達5.3萬億元,增長10.0%;人均GDP增長8.0%,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7819美元,跨入中上等收入國家或地區水平。

  在拉動經濟增長的要素方面,廣東投資下降、進出口增幅回落。廣東去年固定資産投資16933.11億元,增長17.6%;其中民間投資10053.32億元,增長37.0%,帶動整體投資增長18.8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4508.20億元,下降11.1%。作為外貿第一大省,2011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額9134.8億美元,增長16.4%,增幅回落12.0個百分點。

  從經濟總量看,廣東與“追兵”江蘇等省份的差距並不大。2011年江蘇的GDP比2010年高出0.7701萬億(增長率為11%),高於廣東的0.7527萬億(增長率為10%)。而且,江蘇的指標結構更加全面。

  江蘇發改委副主任曲福田告訴《中國經濟週刊》,2011年,江蘇固定增長投資當中,民資佔了65.4%,活力大為增強;而外貿進出口5397億,增長了15.9%;外貿出口3126億,增長了15.6%。

  “江蘇的轉型升級比較早,轉型升級主要是靠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這幾年在招商引資國際化進程當中完成了基本的産業佈局,産業佈局基本上做到大、中、小比較適度。而廣東自身的傳統産業和低附加值産業所佔的比重比江蘇高,轉型升級的壓力最大。江蘇後來居上是完全可能的。”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楊瑞龍向《中國經濟週刊》指出。

  北京大學教授楊開忠預測,未來5年中國的經濟格局或將會有很大變局,“江蘇可能代替廣東,上海可能代替香港,中國的經濟中心將轉移到長三角。”

  曲福田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我們從來沒有考慮過要超越誰,下一步,我們將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堅持科學發展,增強創新能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穩中求進、又好又快地推進江蘇的‘兩個率先’。”

  在廣東看來,江蘇取代廣東是“遲早的事”。這個判斷來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他在今年1月3日召開的中共廣東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有關部門測算,按照這幾年兩省經濟的增長速度來算,江蘇要超過廣東大概在2017年。

  汪洋表示,廣東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已經過去,平穩增長將常態化,轉型升級將成為今年和今後一段時期的主旋律。“保證轉型升級的成功是戰略的成功,而保持總量位次不變只是戰術的勝利。如果過分注重總量規模,可能在戰術上能夠暫時勝利,但貽誤了轉型升級的時機,造成戰略上的失敗就是徹底的失敗。”

  汪洋的此番表態,被學者解讀為“高挂免戰牌”,甚至認為GDP數據遙遙領先的廣東,是看到了當下唯GDP的弊端,找到了“棄戰”的依據:“單純追求速度的經濟發展模式已不再符合廣東的實際”。

  而廣東的這塊免戰牌,從某種角度看起來更像是一份挑戰書。終結“GDP挂帥”的時代,實現轉型升級,已成為更多省份經濟發展的選擇。

  GDP“萬億俱樂部”

  是指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總量超萬億元的省區市。GDP達到萬億,被許多人認為是衡量地方GDP的一個門檻,也被認為是衡量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標準。

  “兩個大局”

  一個大局就是東部沿海地區加快對外開放,使之先發展起來,中西部地區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大局就是當發展到一定時期,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幫助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東部沿海地區也要服從這個大局。

  哪個省GDP含金量最高

  2011年各省、區、市GDP含金量大排名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李勇 | 北京報道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全國2011年GDP總量達471564億元,增長速度為9.2%,增速雖與2010年相比有所下滑,但在歐債危機、新興經濟體增速回落和物價上漲的背景下,中國的增速依舊笑傲全球。

  高速的GDP增長並不能真正地轉化為民眾的幸福指數,我國在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依然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學部委員程恩富指出,在科學發展的前提下,改善民生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衡量經濟發展程度和經濟實力,不只是看GDP指標,首先應看民眾收入的多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高低,以及“幸福感”的高低。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向《中國經濟週刊》指出,“GDP含金量”應該與國民的就業率、民生的改善、民生幸福的增長挂鉤。

  含金量三甲:上海、北京、廣東

  廣東浙江進步快,廣西安徽退步快

  衡量GDP價值的標準是什麼?

  程恩富認為,“GDP含金量”與“人性化的GDP”、“幸福指數”、“幸福感”基本上是一致的,其核心都是“提高居民收入”。

  對此,按照GDP含金量的計算辦法,《中國經濟週刊》旗下智囊機構中國經濟研究院通過為期3個月的調研、統計、計算,從全國31個省份公佈的最新數據(截至2月22日)中計算得出了全國各省區市的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即“GDP含金量”,第3次編制出了“2011年全國31個省、區、市GDP含金量排名”。

  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大陸31個省份居民幸福指數排名依次為:上海、北京、廣東、浙江、貴州、海南、雲南、安徽、江西、重慶、福建、黑龍江、廣西、四川、天津、湖南、湖北、山西、遼寧、吉林、江蘇、甘肅、寧夏、河南、山東、河北、陜西、青海、新疆、內蒙古、西藏。

  數據還顯示:GDP高的省份,GDP含金量排名並不靠前,很多還很靠後。2011年,GDP總量前5名的省份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其對應GDP含金量排名則為:第3位、第21位、第25位、第4位、第24位。GDP排名靠前的江蘇、山東、河南,GDP含金量排名靠後。

  而貴州的GDP總量雖然排第26位,但其GDP含金量卻排在全國第5位。

  廣西和安徽的GDP含金量排名與上年相比有較大的下滑,分別下滑8個和5個名次:廣西從上年第5下滑至第13,安徽則從第3下滑至第8。相反的是,廣東和浙江的GDP含金量排名則出現較大進步,廣東由去年的第11位上升到第3位,上升8個名次;浙江由去年的第10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4位,上升6個名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今年廣東省兩會上所作的報告中對GDP只字不提,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注重經濟的轉型升級”似乎可以作為GDP含金量排名上升的注腳。

  含金量總體上升

  仍要注重增長質量

  《中國經濟週刊》統計發現,與上年的GDP含金量指數相比,2011年的GDP含金量指數整體上有小幅提升。

  2011年,上海、北京的GDP含金量指數分別是0.5547和0.5020,而兩市2010年的數據分別為0.4599和0.4588。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含金量指數的小幅提升説明了GDP增長結構的部分優化。“十二五”以來,國家更加注重新興産業的發展,其對經濟的貢獻作用有所提升。政府在促進民生産業和擴大內需上進一步加強,結構性的質量優化對含金量提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這些因素還不是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2012年,應該強化結構的轉型。追求綠色的GDP,在改善民生和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經營環境上下工夫。”

  地方政府已經意識到提升GDP質量的重要性。

  北京市市長郭金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2年主要工作的前兩位即是著力擴大內需和推進産業結構深度調整。

  上海市市長韓正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升級放在2012主要工作的第一項。

  在GDP的含金量指標中,民生改善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謝鴻光表示,2011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城鄉居民收入、社會保障工作以及保障房建設等多組數據顯示了民生事業取得積極變化。

  GDP含金量如何計算?

  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楊開忠提供了對應的計算公式:先計算出“人均GDP”,即用“當地GDP”除以“常住人口”;然後用“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得出的“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相當於人均GDP的含金量。

  統計學專家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是近似值,具體的計算方法是:(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

  有關專家認為,上述指標的計算大致可以看作是人均GDP的含金量,或是居民收入的幸福指數。

  

  幸福指數才是發展指標

熱詞:

  • GDP增長
  • gdp排名
  • GDP指標
  • 廣東外貿
  • 廣東經濟
  • 廣東省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