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國債期貨倣真交易測試開展已一週有餘,雖然系統目前還處於測試階段,但業內對於國債期貨相關交易策略的研究已悄然起步。結合國債期貨的市場運行規律以及未來較多機構投資者參與的背景,有市場人士認為,算法交易可能會大行其道。
機構投資者唱主角
根據統計,從2月13日倣真交易啟動到上週五(17日)收盤,國債期貨總成交量為269799手,總成交額超過2600億元。截至上週五收盤,各倣真合約持倉量合計38964手。上周,國債期貨倣真合約價格除初期出現過較大波動外,其他時間均相對穩定。
“作為一種高度專業化的金融衍生品,國債期貨比較適合一些大型機構投資者。”光大期貨分析師張欽智説,相比股指期貨和商品期貨,國債期貨的運行規律、交易規則以及定價機制都需要相當的專業知識背景。“儘管從倣真合約本身看,國債期貨的入市資金門檻並不高,但其對投資者的綜合素質要求並不低。”張欽智補充道。
截至2011年9月底,我國可流通國債餘額達6.4萬億元。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年結算量已突破百萬億元大關,託管量已突破10萬億元。銀行、券商和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是國債市場的主導力量。“當下國債現貨市場結構,決定了以銀行為首的大中型金融機構會成為未來國債期貨市場的絕對主角。”一位行業人士如是説。
算法交易優勢多多
不過,對於規模較大的銀行等機構投資者來説,大也有大的煩惱。
“按照對衝100億元的國債現券計算,這些大型機構投資者需交易10000手的國債期貨合約。如果同時下單,不僅會産生較高的衝擊成本,而且還會對市場産生影響。”中證期貨金融工程部分析師魏周暉對記者説,機構投資者龐大的對衝需求除了産生較高衝擊成本外,也很容易被其他市場參與者“盯上”進而對其進行“圍剿”。
“這時,算法交易就能排上用場。”魏周暉表示,在未來的國債期貨市場,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利用算法交易把大額成交分割成無數的小成交,降低對市場價格的影響。一方面可以減少自身的衝擊成本,另一方面還能起到“隱身”效果。“從上周倣真交易某些時段的市場表現看,或許已經有人在使用算法交易了。”魏周暉説。 除了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隱蔽性外,有業內人士指出,作為程序化交易的一種,算法交易還能提升交易員效率,減少人工失誤。面對未來巨大規模的國債期貨市場,包括算法交易在內的程序化交易會越來越受人青睞。不過,這位人士也指出,儘管算法交易的硬體環境搭建比較容易實現,但其交易策略的制定和編譯需要強大的研究能力和大量的後臺數據分析作為後盾。雖然國內一些期貨公司已經展開了這方面的研究,但要想滿足要求較高的銀行、券商、保險等機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記者 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