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放開利率管制,高利貸馬上消失,因為那時候,就不存在高利貸概念了,只有市場定價。
利率常常被看做資金的價格,這話不對,利率是金融機構對風險與贏利的預估。高風險公司、高風險項目在市場上就只能接受高利貸,不論歐美,在任何市場都是如此。風險投資就是如此,去年年底,有很多PE人士抱怨,好項目太少,看得上眼的項目PE市盈率就高達15倍,甚至有的項目在20倍以上。這説明好項目太少、錢太多、一般的項目風險太高,直接後果就是低風險高收益的項目溢價特別高。
中小企業一直抱怨自己受到金融歧視。如果説是因為中小企業貸款利率較高,這種抱怨沒有道理。要知道,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僅為3.7年,其中八成以上是家族企業,其中只有不到15%的家族制企業在第三代之後還能生存下去,成為“富不過三代”的形象註釋。再加上貸款損失與銀行員工薪酬、與升遷之路直接挂鉤,如此高風險,中小企業能夠獲得平價貸款才是咄咄怪事。所謂銀行習慣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指的是銀行天然追逐低風險、高回報的公司,這是市場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小企業受到的另一類金融歧視則是中國市場發展之痛。據全國工商聯調查顯示,規模以下的小企業90%沒有與金融機構發生任何借貸關係,微小企業95%沒有與金融機構發生任何借貸關係。高達90%的中小企業無法得到銀行的金融服務,只能歸結為有意為之的政策歧視,銀行將資金源源不斷輸送到大企業、大項目。
憑什麼地方投融資平臺天生風險天生低?除了地方政府的信用背書,我們找不到其他理由。而目前傳遞出的地方投融資平臺貸展期的信號,顯示政府貸款風險低是塊荒唐的遮羞布,不過是用行政手段把平價資金配給到地方投融資平臺。在這一時刻,銀行再次成為國有大企業、地方投融資平臺的出納,他們忘記了風險估值,忘記了收益評判。大企業、大項目獲得的是政策紅利,而不是因為這些公司收益高、風險低。
放開利率管制將會如何?比較好的結果是,高利貸消失了。當市場定價時,利率高低成為金融機構對企業風險的直觀表示,到時候,就不存在平價貸款與高利貸一説,人們連眉毛也不會皺一下;比較壞的結果是,如果銀行業的壟斷格局不打破,那麼銀行業將連起手來,攫取壟斷溢價,就像他們在收費方面所做的一樣。這時候所謂的市場定價根本不起作用,所以説,無競爭就無市場價格。
所以,向德國學習,建立越來越多立足本地的中小銀行。德國共有2000家銀行,英國只有405家,西班牙415家,意大利785家,愛爾蘭590家,法國1,147家。德國兩大銀行德意志銀行及商業銀行必須與1200家合作銀行、438家公立儲蓄銀行、以及10家州立銀行競爭。去年12月德國銀行業者放貸給非銀行業者3.941萬億歐元貸款,“大型銀行”放款僅佔其中的12%即4959億歐元。
利率管制時能夠控制得住高利貸?大錯特錯,只能逼高利貸轉入地下。
民間借貸是高利貸,擔保公司涉足高利貸,典當行還是高利貸。2010年底,河南的擔保公司已從2007年的100多家飆升至1640家,約佔全國擔保公司總數的1/4。媒體報道稱,擔保公司多涉“高利貸”。去年6月,廈門融典融資擔保公司爆發的鉅額壞賬危機,涉及資金37億元,其根源在於擔保公司高利轉貸而債務人無法及時償還借款導致資金鏈斷裂。而目前遭遇困境擔保公司華鼎擔保、創富擔保和中擔擔保,被懷疑對客戶採取“資金增值服務”合作的方式,佔用客戶40%—50%的貸款資金,佔用的資金或者用於理財,提供企業的過橋資金,實質就是提高借貸成本。事實上,擔保業從誕生以來,危機層出不窮,十之八九與高利貸相關。一旦企業倒閉、高利貸鏈條斷裂,擔保倒閉潮就會席捲一片。
堅持利率是資金價格的人秉持供求關係,認為只要資金放鬆,利率自然下降,高利貸不復存在。看看2009年吧,就是如此。請別忘記,利率下降的前提是通脹預期上升,此時企業所借到的錢大幅貶值,而在貨幣緊縮時,企業所借到的資金增值了,可以買到更多的資産。
天哪,高利貸有理,難道中小企業就沒有活路了嗎?有辦法。建立立足本地的金融機構是解決辦法之一,另一個辦法是金融創新。如中科智老總張鍇雍痛定思痛之後,提出金融機構對行業進行深挖,專注做某幾個行業,摸透行業風險,進行準確定價。與此同時,把融資與風投結合在一起,把債權轉換成期權,在貸款企業壯大後獲得未來收益。
利率市場定價不可避免。我們無法固定利率,就像我們永遠無法固定一座艷陽下的懸浮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