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財經評論 坐談民生三件事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8日 07: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子牧

  “要把民生問題解決得更好。物價、房價、收入分配等都是群眾最關心的。”溫家寶總理最近説。

  這三件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事一直是社會的焦點,卻也是改善民生過程中的棘手問題。總理之所以要“解決得更好”,也許可以理解為過去沒有解決好。在去年兩會前,有媒體做過網絡調查顯示,民眾關注的焦點就集中于物價、房價和收入分配上,其中尤以物價關注度最高。一年過去了,儘管在穩定物價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方面力度不小,但成效不盡如人意。

  2011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5.4%,遠超政府年初4%的目標。而前不久發佈的今年1月份的CPI同比上漲4.5%的水平,也不能令人滿意。更何況,這是在CPI編制的新權重方案中,居住類、醫療保健類、娛樂教育文化類價格權重上升、食品類權重下降的情況下取得的數據。

  至於收入分配方面,2011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4%和11.4%。如果與當年GDP9.2%的數字比較還勉強説得過去的話,與財政收入之比就該是差強人意了———2011年中央本級收入增長20.8%;地方本級收入增長29.1%。

  值得作為成績一表的,當屬房地産調控。應該説房價快速增長的勢頭被徹底遏制,基本實現調控目標。儘管值得欣慰,但房價與百姓的期望值還有一定距離。至於保障性住房建設還在推進之中,效果有待顯現。

  那麼今後應該對三個問題有什麼樣的期待呢?

  物價,一向以來都是最容易擾動百姓的敏感話題。如果將通貨膨脹看成是一種貨幣現象的話,目前CPI的水平有賴於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點可以從最近公佈的1月末M2低於市場預期看出端倪。但在“穩增長”的基調下,這樣的低水平不會持久。剛剛公佈的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便預計今年M2預期增長14%左右,可以預期今後一段時間的回升是趨勢。同時,國際上“量化寬鬆”的此起彼伏、石油價格的節節攀升甚至於中東局勢的進一步緊張等等,無不以“輸入型通脹”影響著國內通脹預期。而在“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物價上漲壓力並存”的複雜環境下,平衡增長與通脹的關係確實是一門藝術。

  當然,在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今天,要求物價總水平像房價一樣滯漲甚至回落是不現實的。最近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做客新華網時説,“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物價一定程度的上漲。現在的問題不是物價漲不漲,經濟增長往往伴隨一定的物價上漲。問題是首先物價上漲的幅度要控制在居民能夠承受的範圍內,就是居民的收入增長要超過物價的上漲幅度。”

  但如果僅僅以收入超過物價上漲作為追求的目標未免太低,從中卻也能體會到于政府層面而言,穩定物價的艱難。

  再看看房價。作為物價中的一個特殊現象,房價當前的表象一般被認為是前期過於膨脹的適度回歸。房地産調控成效顯現至少在抑制房價方面已是不爭的事實,一位房地産業朋友透露,如果説上年開發商的報表還看得過去甚至有些還表現“出色”的話,今年上半年最遲到年底,報表會是很難看,當然必須是在政策環境不發生變化的前提下。

  説到政策,從來不乏地方政府與中央的博弈。遠的不説,安徽就一度傳出蕪湖市政府公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住房保障改善居民住房條件的若干意見》,部分符合條件的購房者可獲得財政部門的補助或補貼。儘管這是中部三線城市的小小舉措,也被業界解讀為政策鬆動的信號,可惜,只鬆綁三天,當地政府便又收回成命。近來這種“緊”與“松”的爭論不斷,所以,溫總理説“政府調控也不能松”應是有所指的。所幸的是,“緊”仍佔上風,給那些住房“剛需”們更多希望。當然房價到什麼程度才是合理回歸,需要耐心和想象力。

  至於各地商品房成交量的萎縮、價格升幅的收窄甚至下降等等,無不昭示房地産“嚴冬”的到來。但這並非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它還沒有解決住有所居的問題。溫家寶曾強調,“房地産的需求從長期講是剛性的。當然,將來住房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不一定人人都擁有自己的房,但人人都要有住處。可以買房,也可以租房,但租房的價格也要合理。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建設兩者不可偏廢。從長期看,保障房應該以公租為主,主要解決低收入群體的需求。”

  而保障性住房建設卻面臨諸多困難,並非是簡單的蓋房子。因為包括規劃、工程質量、配和運營管理、建設資金籌措和徵地拆遷、頂層設計、法規建設等,凡此種種遠比建安工程複雜得多。于政府而言需要更好的政策和效率,於民眾而言需要更多的耐心。

  最後説説收入分配。“不患寡而患不均”,分配問題的關鍵是要體現公平。相對前面兩個問題,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不僅關係到各方直接利益的分配,更有“國家利益”與百姓福祉的比例分割。

  我國的居民收入方面,增長速度長期落後於GDP的狀況一直沒有根本改變,職工工資總額佔GDP比重過低。通脹對財富的吞噬、財産性收入的實質性縮水,更使普通百姓對加快收入增長速度給予莫大期待。

  另一方面,分配不合理和貧富差距拉大的事實有目共睹。行業收入差距擴大,像壟斷行業———金融、石油、電信等與一般製造業間的差距過大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收入分配改革就是要在增加收入同時,儘量縮小不同行業間過大的收入差距,更進一步的則是要限制國有壟斷企業管理層的工資,同樣要縮小管理層與一般職工的收入差距。實現理想的“兩頭小中間大”的收入分配結構。

  收入分配的關注點還不應僅僅在於可支配收入的多寡上,還要關注國民收入的再分配。財政收入每年的超預期增長,應該使政府至少應當更關注于這兩點:加大減稅力度與增加民生投入。減稅是讓利於民,投入是改善民生。與此同時,各類人群無論是城鄉居民間還是産業工人與公務員間、地方之間的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公平待遇至關重要,這方面政府行為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據稱,今年上半年集中發佈有關收入分配改革的具體方案會陸續出臺。雖然值得期待,但是在沒有更多約束機制下,民眾難免會有這樣的質疑———那些同時又是利益相關者的政策制定人,在以裁判員與運動員雙重身份參與遊戲時,能多大程度做到公平?

熱詞:

  • 通脹
  • 商品房成交量
  • 物價上漲
  • 抑制房價
  • 權重
  • 嚴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