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經濟轉型期的企業戰略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7日 11: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作 者:李蘭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十二五”規劃的鮮明特徵。實踐證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五個主要脈絡: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特徵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我個人理解,只要沿著這五個脈絡推進工作,中國經濟轉型就一定能夠取得實質性進展。

  “十一五”期間,我國在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轉型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以産業結構調整為例,工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總體水平和競爭力明顯提高,技術進步加快,産品質量改善,品牌影響不斷擴大。2009年年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對1500家在華外資企業的調查表明,中國已經成為外資企業設立研發基地和高端製造基地的重要目的地。再以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為例,這方面也取得了新的進展。2009年,勞動者報酬佔GDP的份額比2007年提高了4個百分點以上,勞動者收入佔比偏低的情況有所改善。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幅高達10%以上,超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為3.23:1,低於2006年的3.28:1,城鄉差距擴大的趨勢開始扭轉。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中國經濟發展仍然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失衡現象,例如:低成本競爭優勢逐步削弱,創新能力不強;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生産要素投入結構失衡,投資消費關係失調;出口增長粗放,國際收支不平衡;收入分配格局仍然不夠合理,收入差距仍較大,收入分配秩序還不規範,等等。這些都表明,我國調結構、轉方式的任務仍然艱巨而緊迫。

  未來5年,我國經濟發展和轉型的內外部環境孕育著新變化和新機遇,既有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巨大挑戰。

  從國內看,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都在加速,投資和消費兩大內需十分旺盛;城鄉居民走向全面小康的新期待十分強烈,以改善居住、出行、通信條件為特點的消費升級持續活躍;生産要素組合優勢明顯,勞動力供給仍然充裕,國內市場廣闊,居民儲蓄率仍然較高,發展潛力和迴旋餘地巨大;微觀活力和企業競爭能力提高,宏觀調控體系和能力不斷改善;社會政治保持穩定,中華民族凝聚力增強。同時,國內發展環境面臨的挑戰也是不容忽視的,主要有:城鄉和區域差距明顯,農業基礎依然薄弱,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矛盾複雜多發,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障礙仍然較多,等等。

  從外部條件看,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大調整仍然是在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中進行的。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加大,外部對中國市場的依存度上升,有利於我國發揮市場規模大、勞動力充裕等比較優勢。新技術革命和産業轉移,有利於我國打破某些産業的瓶頸制約,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實現某些領域和環節的跨越式發展,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深入發展,有利於我國發展開放型經濟,更好地“引進來”、“走出去”,擴大我國在全球和區域內配置資源的迴旋餘地。我國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帶動世界經濟復蘇,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上升,有利於我國參與制定國際經貿規則,維護國家利益和發展權益。

熱詞:

  • 企業戰略
  • 戰略思維
  • 戰略管理
  • 戰略制定
  • 戰略轉型
  • 企業國際化
  • 企業競爭戰略
  • 經濟社會發展
  • 企業發展戰略
  • 企業績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