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服務實體經濟:銀行業重任在肩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6日 18: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011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12年1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都強調提出了“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這一重要指導方針。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我國金融業的主體,在貫徹落實這一重要方針過程中肩負著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龍年新春到來之際,本報推出一組“加強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系列報道”,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如何貫徹中央方針和加強服務實體經濟,進行深入報道,敬請關注。

  2011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要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這一重要指導方針,溫家寶總理在2012年1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新時期的金融工作,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我國金融業的主體,應當高度重視和深刻認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充分發揮自身在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中的主力軍作用,促使銀行業與實體經濟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互動雙贏的更加良好局面。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銀行業是我國金融業的主體。當前,我國社會融資格局還是以銀行業的信貸服務為主體,而通過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和債券等融資只佔據相對次要的地位。

  央行1月份發佈的《2011年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初步統計,2011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為12.83萬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增加7.47萬億元,佔社會融資規模的58.3%;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增加5712億元,佔比4.5%;委託貸款增加1.30萬億元,佔比10.1%;信託貸款增加2013億元,佔比1.6%;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1.03萬億元,佔比8.0%;企業債券凈融資1.37萬億元,佔比10.6%;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4377億元,佔比3.4%。

  銀監會日前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至2011年12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産為111.5萬億元,同比增長18.3%,其中大型商業銀行總資産為52萬億元,佔整個行業的46.6%。證監會發佈的數據顯示,去年A股和B股總市值為21.48萬億元,同比下滑19.09%;109家證券公司總資産為1.57萬億元。截至2011年11月,保險業資産總額為58462億元,同比增長19.4%。

  由此可見,無論是從融資規模來看,還是從總資産及其他相關指標來看,銀行業成為我國社會融資格局中當仁不讓的絕對主體,而直接融資相對滯後。這同時表明,目前銀行業擔當了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角色。

  在新時期,我國銀行業要充分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作用,首先要重新認識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辯證關係。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日前發表文章指出,百業興則金融興,百業穩則金融穩,銀行業首先要認識到實體經濟的基礎性作用。如果國民經濟不能健康發展,銀行經營就必然不穩健,銀行利潤就成為無源之水;如果銀行脫離實體經濟而自我循環和發展,必然是本末倒置,不可持續。要充分認識金融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核心作用,在生産要素配置中的引領作用。銀行業要加深與實體經濟互利共贏辯證關係的認識,不斷強化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經營理念,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開拓新的業務領域。

  中央提出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是在總結國際金融危機教訓和本國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得出來的正確方針。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今後的改革、發展和創新實踐中,要高度重視和自覺地貫徹實施這一方針。這不僅要滿足實體經濟發展正常的各種金融服務需要,促使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而且要確保銀行業自身長期安全、持續穩健發展。銀行業機構不僅要在長期發展戰略中體現這一方針,而且要在日常的信貸政策、貸款投放過程中實踐這一方針,始終不偏離服務實體經濟的方向。

  銀行業要充分發揮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主力軍的作用,應當認真貫徹國家産業政策。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堅決貫徹落實國家産業政策的各項要求,真正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産業結構調整。自覺將國家宏觀調控和産業結構調整政策納入本行的中長期戰略規劃和年度經營計劃,實現本行信貸政策與國家産業政策的有機統一。當前在信貸的産業投向上,應按照“十二五”規劃要求,切實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節能環保、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文化産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動傳統産業改造提升,引導出口結構升級,嚴控“兩高一剩”等國家限制性行業的信貸投放,促進淘汰落後産能,防止盲目重復建設。在信貸的區域佈局上,應積極支持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推動區域經濟協調健康發展。當前的重點是將有限的信貸資源投放到重點在建工程、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及保障性住房建設。同時,要做到“有扶有控”,促進實體經濟沿著國家産業政策導向科學發展。

  銀行業要充分發揮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主力軍的作用,應當不斷創新服務方式,大力提高服務水平。銀行業要轉變經營理念,創新服務方式,真正滿足實體經濟和市場主體的需求,通過提供有價值的服務為企業增加收入,實現銀企共贏。針對當前眾多中小企業反映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銀行業金融機構要規範收費行為,建立科學合理、公開透明的收費制度,公佈具體收費標準,嚴禁一切違規收費行為;充分考慮小微企業缺乏有效抵質押、“三農”客戶受自然條件影響大等因素,積極創新“量體裁衣”式的金融産品,滿足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的多樣化需求;優化服務體系,完善網點佈局和渠道建設,加大機構整合力度,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面與快捷度。

  銀行業在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始終要認真吸取國際金融機構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遭受的慘痛教訓,要從真正為實體經濟服務出發進行金融創新,防止僅為獲取自身單方的“交易利益”而盲目地進行各種金融衍生品的創新,要使各種金融創新達到實體經濟和銀行互利共贏的目標。在推進金融創新過程中,還要自覺地服從金融監管部門的科學有效監管,而不是故意回避或對抗監管。

  針對當前金融混業經營的趨勢和分業監管體系之間存在的矛盾,必須儘快建立和健全金融監管體系。要建立一套能夠和金融創新和混業經營相匹配的監管體系,既能為金融創新預留一定的空間,同時又可以防止出現監管真空,避免以規避監管為目的和脫離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的“創新”。同時,金融監管體系要探索實現由機構監管模式向功能監管模式的轉變,建立全面審慎的風險監管體系,強化逆週期調控,切實避免金融創新脫離實體經濟,演變成系統性風險。

熱詞:

  • 實體經濟
  • 銀行業金融機構
  • 週期調控
  • 銀行業機構
  • 金融混業經營
  • 三農
  • 金融創新
  • 分業監管
  • 本質要求
  • 融資規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