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不能僅僅是釋放改革信號,也不能是碎片化的改革,而應該像醫改一樣出臺完整的金融改革方案,把利率市場化、打破銀行壟斷、扶持民間金融等關鍵性問題納入改革體系和法治軌道。
一場關於銀行暴利的討論近日再度升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秘書長陳永傑近日公開表示:“銀行和實體經濟一個利厚一個利薄的問題,已經到了非常嚴峻的程度。我算了一下,銀行的資本利潤率已經不僅大幅高於工業,而且高於石油和煙草,我們都説煙草是最暴利的,石油勘探開採也很暴利,而現在銀行業比這兩個行業利潤還要高”(2月5日《廣州日報》)。
銀行業最暴利,這是一個已被多次證實的問題。例如,從中國企業500強來看,銀行業的平均收入利潤率最高。從已公佈的上市銀行業績來看,其利潤增長都在40%至50%,銀行業成了2011年最賺錢的行業。某銀行負責人也公開承認銀行利潤高到不好意思公佈。
眾所週知,銀行業的暴利來源於“吃利差”和“亂收費”,這兩種暴利來源歸咎起來都有壟斷這個前提,前者是一種政策保護下的壟斷,即銀行利用利差保護獲得暴利;後者是監管缺位下的壟斷,即銀行利用壟斷地位亂收費。所以,遏制銀行暴利的主要手段是打破壟斷,一種辦法是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另一種辦法是放開市場準入讓更多銀行參與競爭。
銀行業被壟斷,傷害最深的是宏觀經濟和社會大眾。例如,中小企業是宏觀經濟的主要推動力和解決公眾就業的主渠道,但在銀行業獲得鉅額利潤的同時,中小企業卻生存艱難。那麼,中小企業對經濟、就業、職工收入的貢獻就可想而知,而銀行從業者卻可以享受壟斷的好處——高工資、高福利。如此,縮小社會收入差距很可能成為空話。可見,銀行業暴利是事關國計民生的一個重大問題,不可小視。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壟斷銀行暴利恰恰折射出民間金融最可憐。按理説,在一個健康的金融市場,各種銀行應該是並存的,尤其是民間金融機構不可缺少。但在我國,民間金融機構基本是缺失的,造成了民間借貸亂象和小微企業“缺血”。儘管某些國有大銀行聲稱服務於中小企業,但在現實中並不願給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服務。
儘管民資“新36條”允許民間資本興辦金融機構,但依然面臨多重“玻璃門”。民間金融至今仍然處於少人管沒娘疼的境地。
在筆者看來,要想改革壟斷銀行最暴利與民間金融最可憐這一現狀,必須兩手都要硬:一方面,應打破國有銀行及大型銀行的壟斷局面;另一方面,要真正扶持起民間金融,把民間金融納入合法化、陽光化的軌道。儘管從長遠來看,銀行業擺脫行政主導、政策保護下的盈利模式去適應市場化競爭是大勢所趨,但我們要意識到,實現金融真正市場化還有曲折的道路要走,其中最大的障礙可能就是既得利益集團——壟斷銀行。
目前,關於銀行業的暴利問題除了討論就是討論,很少有實質性的動作。雖然各種會議不斷傳遞出積極信號,但金融改革依然步伐蹣跚。對此,筆者以為,不能僅僅是釋放改革信號,也不能是碎片化的改革,而應該像醫改一樣出臺完整的金融改革方案,把利率市場化、打破銀行壟斷、扶持民間金融等關鍵性問題納入改革體系和法治軌道,讓中國金融市場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