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實體經濟是根基:炒作導致社會資本脫實向虛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6日 17: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高 微繪(新華社發)

  “做小實業,做大放貸”;“寧炒一座樓,不開一家廠”;“虛擬經濟來錢快,實體經濟發展難”……目前,“看重虛擬經濟,忽視實體經濟”的現象引人關注。實體經濟發展動力下降、産業升級較慢,部分資金由實業轉向投機市場,一些企業家頻頻炒作資産,從炒房到炒大蒜,從炒金銀到炒錢,在實體經濟經歷困難期的同時,投機炒作卻花樣迭出、旺火難消,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脫“實”向“虛”,後患無窮。那麼,為什麼一些人“不務實業”、熱衷於“以錢炒錢”?發達穩健的實體經濟對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何重要意義?如何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讓幹實業的人有奔頭?怎樣妥善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關係?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調研。從今天起,我們將連續推出“實體經濟是根基”系列報道,供廣大讀者參考。

  ——編 者

  1 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

  與做實業相比,資産炒作往往能取得更高回報,導致社會資本紛紛“脫實向虛”

  “從去年初開始,我就逐步縮小製鞋企業規模,騰出資金轉借給擔保公司,由它們投入到民間借貸市場。一年下來,我的製鞋企業僅佔用流動資金200萬元,而投入民間借貸市場的資金已達500多萬元。”在溫州一家皮鞋加工企業,老闆田亮這樣告訴記者。

  “做小實業,做大放貸。”田亮的選擇源於這兩條路徑間巨大的利潤差。

  隨著原材料等成本不斷上漲,田亮的製鞋廠利潤越來越薄:2010年的利潤率為5.6%,2011年更是萎縮至3%左右。而隨著貨幣政策回歸穩健、銀根收緊,溫州民間借貸利率也從去年初的3分(月利率3%)炒到1毛(月利率10%)甚至更高。田亮投入民間借貸市場的500萬元,一年下來利息收入高達200多萬元,年化收益率超過40%。

  “如果我膽子再大一點,把錢借給風險高的企業,月息很可能達到1毛,轉化為年利率就是120%!”田亮感慨,“做實業累死累活利潤少,搞借貸輕輕鬆鬆賺錢多,我當然選擇後者!今年我計劃把更多的資金轉到借貸市場。”

  在溫州,像田亮那樣“不務實業”、熱衷“以錢炒錢”的人不在少數。有的老闆乾脆放棄企業,將資金全部投進民間借貸市場;有的甚至抵押企業房産從銀行獲得貸款,然後轉借賺取利差。

  “以錢炒錢”的現象不僅僅在溫州存在。比如,在國家級貧困縣江蘇泗洪,一些人按3—5分的月息把錢借出,拿到錢的人再把錢放給上線,獲得1毛甚至更高的月息。經過層層輾轉,等資金到借款人手中時,月息往往高達3毛多。這種炒作製造了“一夜暴富”的神話。然而,風光過後,是高利貸資金鏈斷裂、上家逃跑沒了蹤影、眾多百姓血本無歸,甚至有農民因為投入的資金打了水漂,而買不起種子化肥,交不上孩子學費……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説,“以錢炒錢”是當前我國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的一個縮影。與實體經濟相對應,股票、信用等虛擬資本借助金融平臺所進行的各種活動被稱為虛擬經濟,簡言之,虛擬經濟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近年來,虛擬經濟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比如正常的民間借貸有利於為小微企業發展“輸血”,但虛擬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脫離實體經濟、過度炒作資産等問題。

  有關專家描繪了近年資産炒作的“路線圖”:

  最早也最為人們熟知的就是炒房,這個過程持續時間較長,炒作資本的進進出出帶來了房地産市場階段性繁榮和價格上漲;到2010年左右,隨著樓市調控政策頻頻出臺,炒作資本開始進入農産品等領域,産生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農産品價格輪番暴漲的現象;從去年初開始,由於一些經濟領域和環節的資金供應偏緊,市場上出現“結構性錢荒”,大量炒作資本轉入“以錢炒錢”的操作模式。

  專家認為,近年來,銀行信貸投放較多,加之中國經濟增長較快、人民幣升值,吸引了境外資本源源涌入,在“外洪內澇”的雙重作用下,整個社會的流動性偏多。逐利是資本的天性。與做實業相比,資産炒作往往能取得更高回報甚至獲得暴利,導致大量社會資本紛紛“脫實向虛”。

  2 實體經濟面臨難熬的寒冬

  辦實業困難重重,而且“賺錢的不讓幹,讓幹的不賺錢”,減弱了實體經濟的吸引力,也助長了社會資本“脫實向虛”的不良傾向

  當“以錢炒錢”等資産炒作如火如荼時,實體經濟卻在經歷難熬的寒冬。

  “我們是跟紙打交道的,如今這個行業的利潤就跟紙一樣薄。”北京某包裝製品公司總經理李京生説。

  李京生的企業成立於1993年,從糊信封、做手提袋起一點點奮鬥,現在企業發展到60多人規模,但面臨的煩惱卻越來越多。每種顏色每令紙的印刷費收入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100元左右降至目前的15—18元,而紙張、油墨、人工的成本嗖嗖上躥,20年前每月花300元就能雇到一個不錯的印刷工,現在印刷機長的月工資得開到8000—10000元,普通工人也要三四千元,足足漲了10倍多。“這樣一來,擠壓的只能是利潤,我們現在凈利潤率不到5%。”

  另一方面, 李京生的企業一年能賺120萬元左右,但“大頭”要用來繳納這稅那費。李京生掐著指頭算道:

  “17%的增值稅,每年本應交50萬—60萬元,由於我這裡安排了13名殘疾人就業,每人每年能享受3.5萬元的退稅,因此只需交20萬元左右;25%的企業所得稅,每年12.5萬元;城建稅、教育費附加、車船稅,每年5萬—8萬元;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費每年30萬元。算下來,每年得交70萬元稅費,到手的凈利潤只有50萬元,大約58%的利潤繳了稅費!”

  鄭建旺經營著山東一家小型服裝加工企業,每到月底他總是如坐針氈,因為這是支付工人工資的日子,而應收賬款往往要再等幾天才能到位。他不止一次嘗試著到銀行貸款,但無濟於事:企業規模太小,許多銀行根本不考慮放貸;即使同意貸款,由於手續太繁瑣,等貸款辦下來,企業可能已被拖垮。

  無奈,鄭建旺只得求助於民間高利貸。“上個月借了20萬元,半個月就要支付將近1萬元的利息。我也知道高利貸是毒藥,但喝了還能撐一撐,不喝企業就完了。去年企業的利潤率不到5%,今年就算企業能維持,我也打算停産幹點別的了。”鄭建旺憂心忡忡。

  與虛擬經濟相比,實體經濟往往投入成本較高、産出週期偏長、利潤空間有限,當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型民營企業更是面對嚴峻挑戰,生産經營往往處於微利、無利狀態,有的甚至難以為繼:

  ——訂單數量下降。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除,美國經濟復蘇緩慢,歐債危機持續發酵,國際市場需求下降,企業單子減少;同時,國內成本上升等因素導致企業價格競爭優勢減弱,部分訂單流失到越南、孟加拉等東南亞國家。

  ——稅費負擔過重。全國工商聯黨組書記全哲洙表示,我國企業涉稅種類多,部分小型、微型企業繳納總額高於凈利潤。個別稅種設置不合理,存在重復徵稅現象,繳費項目過多,徵收隨意性大。全國工商聯粗略統計,目前向中小企業徵收行政性收費的部門有18個,收費項目達69個大類。據其調研,一件報價75元的衣服,其面料和輔料成本為50元,加工費為25元,繳納國稅3.63元,地方教育附加費0.44元,水利基金0.02元,社保費2.77元,總稅費為6.86元,綜合稅費率達27.44%。

  ——銀行融資困難。據有關部門測算,我國銀行貸款主要投放給大中型企業,大企業貸款覆蓋率為100%,中型企業為90%,小企業僅為20%,幾乎沒有投放給微型企業。不少中小民營企業從銀行很難獲取貸款,只能轉向民間借貸,致使其貸款實際利率遠高於基準利率,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生産成本上升。全國工商聯發佈的《2011年中國中小企業調研報告》顯示,2010年有30個省區市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2011年有24個省區市再次上調,平均增幅為22%。

  ——投資存在壁壘。國務院發佈的“新36條”,進一步拓寬了民間投資的領域和範圍,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産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開放了電信、石油、重化工等傳統壟斷行業。但民營企業負責人普遍反映,“新36條”尚未得到有效落實,在這些傳統壟斷行業仍存在“玻璃門”、“彈簧門”等,“賺錢的不讓幹,讓幹的不賺錢”。

  辦實業困難重重,減弱了實體經濟的吸引力,做實業的人感覺不到“有奔頭、能致富”,也助長了社會資本“脫實向虛”的不良傾向。

  3 虛擬經濟應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

  過度炒作資産影響健康穩定發展,擴大貧富差距,增加經濟社會風險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市場經濟中,實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以金融業為核心的虛擬經濟支持。一方面,金融市場的合理運行讓閒置資金匹配合適的實體經濟投資領域,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融資平臺,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金融市場能扮演風險識別的角色,預警實體經濟發展可能出現的問題,也能促進實體行業之間的競爭。例如,股市能將難以進入社會再生産的分散資金集聚起來,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而股票的買入和賣出過程,也是企業風險發現的過程,對企業經營能起到預警作用。

  然而,如果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盲目擴張、過度炒作資産等現象蔓延氾濫,也將産生巨大的危害——

  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實體經濟是社會財富和綜合國力的基礎,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礎,也是虛擬經濟發展的基礎。虛擬經濟的利潤最終來自實體經濟,離開了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不有力抑制“脫實向虛”、遏制投機炒作,就會導致實體經濟無法獲得虛擬經濟的充分支持,制約其較快發展,不利於增加就業崗位、改善人民生活、實現經濟持續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最終也將影響虛擬經濟的發展。

  擴大社會貧富差距。無論是房地産還是農産品炒作,最終結果都是價格急劇上漲進而産生泡沫。這個過程的受益者往往是大量資本持有者即炒作的最先發起者,而受害者往往是後來的跟進者,大多又是財富擁有量較少的群體。因此,炒作的過程,成了財富從窮人向富人集中的過程,貧富差距會因此而加大。

  增加經濟社會風險。炒作必然製造泡沫,這些泡沫雖然終會被實體經濟消化,但如果泡沫過大、破滅,就會導致系統性風險,甚至給金融系統帶來較大衝擊。而投入炒作的大量資金灰飛煙滅,由此帶來的社會風險也不容忽視。

  這絕非危言聳聽,“脫實向虛”的國際教訓已有很多。比如,上世紀80年代日本股市崩盤後,至今仍在拖累其實體經濟;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就是因為虛擬經濟在監管缺失的情況下脫離實體經濟過度泡沫化,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可以從貸款機構獲得貸款,貸款機構再通過金融衍生品從其他金融機構獲取資金,一旦房價停止上漲,就會導致貸款鏈條斷裂、泡沫破滅引發嚴重危機。

  在國內,“脫實向虛”的危害也初現端倪。沿海一些企業大量借入高利貸,一旦超過自身清償能力,就選擇“跑路”,玩起“失蹤”。據初步統計,截至去年12月底,溫州老闆“跑路”、企業關閉或停産的事件已達100多起。這種勢頭如不加以遏制,可能導致民間借貸市場崩盤,投入其中的資金難以收回,金融系統遭受損失。

  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培育好、保護好有利於實體經濟不斷壯大的沃土,並使虛擬經濟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已是刻不容緩。

  本報記者 田俊榮 王 珂

熱詞:

  • 實體經濟
  • 稅種設置
  • 虛擬經濟
  • 社會事業
  • 社會風險
  • 社會貧富
  • 社會財富
  • 社會氛圍
  • 脫實向虛
  • 社會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