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廣東省兩會上,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説,“要為人民幸福而發展,這是一個最好的經驗,也是最深刻的教訓”。談到社會矛盾問題時,他説發展不能以犧牲群眾的當前利益為代價。(《新快報》1月17日)
“受考驗的不是發展經濟而是社會矛盾。”對於當下中國而言,這不僅是廣東所面臨的考驗,也是整個中國所面臨的挑戰。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而社會矛盾也與日俱增。這是我們為經濟發展所付出的必然代價。
發展經濟本是為了使民眾生活更幸福,遺憾的是,在以往的發展模式中,一些地方官員更多強調發展的重要性,總覺得有些民生問題可以放一放,似乎發展起來了這些民生問題就都解決了。事實上,當社會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屢屢爆發,民生問題非但沒有解決,發展也相應受到了影響。
當社會建設在許多方面落後於經濟發展水平時,民眾的社會訴求就會越來越多。像廣州出現的“口罩男”、“光頭哥”、“舉牌哥”,反映的都是一種社會訴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同社會群體的民主意識也在相應提高,這也是當前社會矛盾愈發凸顯的內生動力。
早有學者指出,中國當前的社會矛盾,首先是經濟主體為積累經濟資本而競爭所派生出來的。比如,有些地方因為追求GDP,就給資本以“特權”,這必然産生嚴重的分配不公和環境災難,導致兩級分化和所謂的“仇富”。其次,官商勾結加劇了社會矛盾。比如,一些掌握著經濟資本的企業家通過金錢來換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身份,參與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參與管理政府,政府、政策、法律久而久之就可能淪為“資本家”的機器!
認識到中國社會矛盾的根源所在,“以發展經濟來化解社會矛盾”的施政思路就該有所糾偏。而辦法之一,就是進行社會建設。
當下中國的社會建設,最大的問題是政府太強大,以至形成“社會全能政府”。不少地方政府有意阻止非政府組織的發展,以致社會缺少自治力量和活力。
在這方面,廣東早有領悟。月初,在中共廣東省委全會上,汪洋就表示,長期以來,黨和政府對社會事務大包大攬,沒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産生變化。一些鮮活的例子錶明,民眾確實有自己治理自己的能力。廣東將大力培育發展和規範管理社會組織,將社會組織能夠“接得住、管得好”的事逐步轉移過去。推動“萬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這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途徑。
讓每個人生活得更幸福,這是發展的終極目的。一個國家,如果僅僅以經濟建設為主體,那麼她追求的是經濟效益最大化,而以社會建設為主體,勢必將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只有經濟效益沒有社會效益,社會恐難強盛和諧。“僅靠發展經濟解決不了社會矛盾”的認知糾偏,廣東只是開了一個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