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治理大賣場“亂收費”不能頭痛醫頭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2日 17: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寧波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日,商務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出通知,在全國集中開展清理整頓大型零售企業向供應商違規收費的工作。

  近年來,大賣場以各種名目向進場的供應商收取各種費用,已成行業弊病。某供應商曾向媒體透露,一年的整體利潤率約5%-10%,“大多數利潤都被賣場的各種收費給刮走了”。

  因此,五部委聯合整治的消息,自然迎來一片叫好之聲。不過,對於整治的效果,各界卻普遍表示“不容樂觀”。

  與廣受詬病的某些政府部門亂收費不同,大賣場並沒有任何行政權力,眾多中小供應商也有用腳投票的自由大不了來年不和你合作。也就是説,大賣場與中小供應商之間其實是“周瑜打黃蓋”的關係,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抱怨聲不斷,中小供應商卻依舊年復一年地和大賣場簽下“不平等條約”。

  有一點毋庸置疑:供應商儘管有著難言的苦衷,但畢竟還有微利可圖世上沒有哪個商人會忍辱負重去做賠本買賣;大賣場儘管獅子大開口,但對於度的把握卻是爐火純青既要自己賺得盆滿缽滿,還要給供應商留下一條活路、一點利潤。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難免對五部門聯合整治的效果心存疑慮。具有市場優勢地位的企業,當然會對上下游企業設置各種門檻。政府可以禁止大賣場收這樣費、那樣費,但以大賣場的智慧,肯定又會變著花樣搞出更多的這費那費。

  比如有家電供應商反映,清理整頓工作開始後,有些零售商包括沃爾瑪、家樂福等已經減少了節慶費、進場費等收費名目,但“拆了東墻補西墻”,變相增加的其他收費項目,讓免除違規收費的決定沒起到實質作用,“最後交的錢一樣多”。

  話説到這裡,人們不免要問:大賣場屢屢逼迫中小供應商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底氣,究竟從哪來?

  首先不得不承認,大賣場憑藉其資金、品牌的優勢,在市場競爭中佔得了先機。對於消費者,大賣場有著更高的信譽度。對於房地産企業,大賣場也有著更強的議價能力,能夠用最便宜的價格租到經營場地。對於眾多中小供應商而言,進入大賣場,自然也意味著銷售收入的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説,大賣場收取一定費用,也屬正常的商業規則。

  然而,凡事皆有度。目前眾多大賣場的收費比例,顯然超出了這個“度”。從一些大賣場的贏利模式來看,渠道收費居然成為了其贏利的主要來源。更令人稱奇的是,大賣場“亂收費”,堪稱不折不扣的“中國特色”。據報道,這種渠道收費方式只有在中國才有。

  “重費之下必有勇夫”2004年,格力宣佈退出國美,自建渠道,雙方決裂的焦點就在於“企業受到大賣場的制約”。去年,康師傅也不惜以“産品下架”為威脅,挑戰沃爾瑪等大型超市。

  不過,細心的人們已經發現,敢於站出來“反抗壓迫”的,清一色是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更多的中小供應商到最後只能忍辱負重。中小供應商們清楚地知道,他們不具備大企業自建渠道的能力,離開大賣場,他們連許多只針對大賣場的優惠政策也會失去。兩害相權取其輕,最後的選擇不言自明。

  從更深層次來剖析,大賣場能夠取得市場優勢地位,是因為各地為發展經濟,吸引大品牌大企業投資,給“大戶”落戶提供了多種其他企業難以獲得的優惠政策,而一些大賣場便是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迅速發展壯大。由於大賣場的落戶,其周邊相當數量的零售商店會受到較大衝擊,甚至關門歇業,進一步固化了大賣場的壟斷優勢,使後者擁有了亂收費的底氣。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香港,像家樂福一類的大超市並沒有像在內地一樣取得成功,原因就在於香港對小零售商採取了極其優惠的稅收政策,甚至免稅。這使得小零售商保持了一定的競爭能力和優勢,供應商也無須接受大賣場的苛刻要求。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大賣場“亂收費”這種畸形的商業秩序,不僅盤剝了中小供應商的利潤,更成為商品價格整體走高的推手。要根治這一現象,政府強行規定禁收某類費用或許只是治標之策。更有效的治本之道,還在於採取“親中小企業”政策。如果能夠對中小供應商採取優惠的稅收政策,他們就不會擠破頭地想涌入大賣場,大賣場“亂收費”的底氣自然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熱詞:

  • 大賣場
  • 亂收費
  • 供應商
  • 不平等條約
  • 大品牌
  • 中國特色
  • 大戶
  • 2004年
  • 贏利模式
  • 用腳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