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如何緩解資源環境瓶頸?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1日 14: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環境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編者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資源相對不足、環境容量有限,已成為我國國情的基本特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舉世矚目的快速發展,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已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本報特別邀請相關專家,就如何解決發展中的資源環境瓶頸問題進行探討,希望相關領域有所借鑒。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舉世矚目的快速發展,全國GDP從1978年的364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9.8萬億元,年均增速達到9.6%。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産業結構逐步優化,區域經濟格局漸趨合理,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基礎設施明顯增強,國民福利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然而,我國取得的經濟成就是建立在大量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基礎上。隨着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同資源環境壓力之間的矛盾日益顯現出來。我國經濟總量的增長實際上走的是一條粗放式的發展道路,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和污染。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並將産生長期的負面影響。

  資源環境問題現狀


  ■閱讀提示


  我國現階段資源消耗量持續增長,利用效率依然較低,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環境容量嚴重透支。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經濟的高速增長依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以資源換增長的資源消耗型發展模式仍普遍存在。跟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資源相對緊缺,石油儲量僅佔世界1.8%,天然氣佔0.7%,鐵礦石不足9%,銅礦不足5%,水資源量不足7%。人均資源佔有量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氣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然而,資源消耗量持續快速增長,據統計,1990年~2009年,我國石油消費從1.18億噸增加到3.84億噸,煤炭從10.55億噸增加到29.58億噸,粗鋼從5100萬噸增加到5.72億噸,銅從51.2萬噸增加到413.49萬噸,鋁從86.1萬噸增加到1288.61萬噸。19年間能源礦産消費增加了兩倍多,金屬礦産消費增加了8倍~15倍。2009年我國石油、鐵礦石、銅和鋁的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52%、69%、65%和55%。資源消耗持續增長的同時,資源利用效率依然較低。目前,每生産1噸鋼的用水量,中國是25立方米~56立方米,美國是5.5立方米,英國是5.5立方米。中國單位産值的礦産資源與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據測算,“十一五”期間我國資源産出率僅為320美元/噸~350美元/噸的水平,且有逐年下降的趨勢,目前先進國家已達到2500美元/噸~3500美元/噸。


  第一,從礦産資源來看,開採效率較低,污染物排放較為嚴重。1999~2008年我國非油氣礦産資源開採量從41.84億噸快速增加到67.2億噸,年均增長4.9%。我國礦石資源的開採效率較低,産值也較小,如2008年每噸金屬礦石開挖量創造的價值為26美元,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6%。其中,鐵礦開採的資源效率分別是美國、日本、德國的37.7%、76.9%、62.8%。同時,我國礦産資源開採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十分嚴重,2008年,每開採1噸礦産資源的廢水、COD、氨氮排放量分別是0.21噸、0.22千克、0.01千克,遠高於發達國家水平。粗放式的礦産資源開發態勢,不僅造成了礦物資源的極大浪費,也産生了很大的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了礦産資源的可持續開採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利用。

  第二,從能源資源來看,利用水平依然較低,使用浪費嚴重。我國能源消耗十分巨大,能源效率仍然偏低,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2008年每萬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是美國的4倍、德國的4.4倍、日本的8倍、英國的5.7倍、巴西的兩倍。根據世界能源機構2006年統計,中國的普通鋼、水泥、合成氨等高耗能産品的單位能耗要比最先進的國家分別高出50%、60%和33%。中國的綜合能源效率約為33%,比發達國家低約10個百分點。電力、鋼鐵、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輕工、紡織等8個行業主要産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鋼鐵、水泥、紙和紙板的單位産品綜合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分別高21%、45%和120%。機動車油耗水平比歐洲高25%,比日本高25%。中國單位建築面積採暖能耗相當於氣候條件先進發達國家的2倍~3倍。


  第三,從水資源來看,消耗強度雖逐年下降,但利用效率仍待提高。我國水資源總量在世界上處於前列,年均水資源總量為3.09萬億立方米,但是我國人均水資源量較低,2010年僅為2310.4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屬於缺水國家,水資源短缺也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並呈現日益嚴重的發展態勢。隨着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缺水範圍在不斷擴大,缺水程度日趨嚴重。據統計,全國662個城市中,400個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個城市嚴重缺水。多年以來,儘管我國水資源利用的增速趨緩,但總體上仍呈增長態勢,同時,我國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節水水平依舊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用水效率仍然嚴重低下,2006年美國的用水效率238元/噸,是中國用水效率的6.43倍。我國平均每立方米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4~0.5,而發達國家為0.7~0.8,萬元GDP用水量高達399立方米,而發達國家僅55立方米;一般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在60%左右,發達國家已達85%。


  當前,我國環境問題與資源問題往往相伴而生,資源的過度消耗往往反映了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以及生産技術水平的落後,資源的過度消耗背後往往是環境污染十分嚴重。


  環境容量嚴重透支。從廢水及污染物排放情況來看,全國廢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從1981年的291.8億噸增加到2010年的617.3億噸,年均增長率為2.5%,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廢水排放強度逐年下降,由1981年的596.5噸/萬元下降到2010年的15.5噸/萬元,但仍高於國外平均水平。其中化學耗氧量排放總量從1997年以來,基本保持在1300萬噸~1500萬噸之間,2010年主要水污染物化學耗氧量(COD)和氨氮排放總量分別為1238.1萬噸和120.3萬噸,居世界第一,超過環境容量近90%。從廢氣污染物排放來看,1995年我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排放SO2最多的國家,到2006年達到峰值2588.8萬噸,是美國的兩倍,2007年出現近年來的首次下降,2010年繼續下降為2185萬噸。SO2的GDP排放強度從1990年的79.87千克/萬元下降到2010年的5.49千克/萬元,但仍高於發達國家。從環境質量來看,目前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我國佔了16個。2010年全國流經城市的河流中,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3億農民無法喝到安全的飲用水,75%以上的湖泊出現了富營養化問題。城市空氣質量總體較上年有所好轉,部分城市污染依然嚴重,臭氧、顆粒物等複合污染物日益嚴重,1/5的城市人口居住在污染嚴重的空氣中。2010年,全國地表水污染依然較重。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但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仍十分突出。


  生態破壞十分嚴重。經濟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十分嚴重,其中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為主。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已從解放初期的116萬平方公里增加到現在的約160萬平方公里,增長了38%,佔國土面積的1/6。我國北方地區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153.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陸地國土面積的16%,其中土地沙質荒漠化面積已達20萬平方公里,且沙質荒漠化土地蔓延速度不斷加快。人均耕地從1952年的2.82畝下降到2010年的1.36畝。森林面積為19545萬公頃,覆蓋率20.36%,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積0.145公頃,不足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積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7。全國草原退化、沙化、鹽鹼化是發展趨勢,草原嚴重退化面積9000多萬公頃,佔可利用草場面積的1/3,且以每年130萬公頃的速度退化。據估計,我國的植物物種中約15%~20%處於瀕危狀態,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經濟損失逐年增加。資源、能源過度開採和利用、工業的快速發展直接對生態環境産生深刻影響,造成的生態破壞和污染損失逐年增加。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中有2/3是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基礎上實現的。由煤炭燃燒形成的酸雨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1100億元人民幣。根據世界銀行估計,每年中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與GDP的比例高達10%。另據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測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經濟損失大約佔當年GDP的7%~8%,且呈逐年上升趨勢。2004年~2010年這6年間,基於退化成本的環境污染損失從5118.2億元提高到9701.1億元。從最新核算的2009年看,環境退化成本和生態破壞損失成本合計13916.2億元,較上年增加9.2%,約佔當年GDP的3.8%。


  資源過度消耗帶來的環境問題在行業層面表現尤為明顯。以電力行業為例,“十一五”期間,電力行業發電量不斷提高,能源消耗總量也不斷增加,煤炭消耗量從2005年的10.33億噸持續增長到2010年的14.4億噸;同時,污染物的産生量也持續增加,2005年火電行業廢氣、二氧化硫、煙塵以及工業固廢産生量分別是8.83萬億立方米、0.14億噸、1.71億噸和2.56億噸,到2010年則分別增長到17.1萬億立方米、0.28億噸、3.18億噸、5.38億噸,均增加了一倍多。“十一五”期間火電行業共消耗標準煤約65.48億噸,佔煤炭消費總量的49%;共産生工業廢氣約66.3萬億立方米,二氧化硫、煙塵以及工業固廢産生量分別為1.1億噸、12.65億噸、20.74億噸。


  資源消耗帶來的環境問題在區域尺度表現仍十分突出。以河北省為例,“十一五”期間,河北省經濟增長迅速,年均增長率達11%,GDP合計為7.78萬億,佔全國總量的5%左右。河北省能源消費量同樣呈快速增長趨勢,年均增長率達6.4%左右,能源消費總量佔全國總量的7.40%。由於實施治污減排,河北省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下降趨勢,但總量仍十分巨大,2010年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達54.6萬噸和123.4萬噸,分別佔全國總量的4.4%和5.6%。“十一五”期末,即2010年,河北省萬元GDP單位能耗和水耗分別為1.1噸標煤/萬元和95立方米/萬元。COD和二氧化硫污染物排放強度分別為26.8千克/萬元和60.5千克/萬元,仍高於全國和國外平均水平。

  資源環境問題對策和建議


  ■閱讀提示


  不斷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降低石化能源消費比例,健全低碳環境法規體系,轉變消費觀念。


  解決現階段發展過程中的資源環境問題,筆者有如下建議:


  不斷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産業。“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用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代替粗放型增長方式。積極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實現産業結構優化和産業結構升級,按照産業發展規律,積極發展第三産業,提高第三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在GDP中的比例。進一步優化工業結構,大力發展耗能少、污染輕的工業。優先發展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為代表的戰略新興産業,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裝備製造等先進製造業。用高科技對傳統製造業和傳統工業進行改造,更新傳統産業的設備和技術,利用現代技術提高産業的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投入和能耗。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依靠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減量化優先,以提高資源産出效率為目標,推進生産、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加快推行清潔生産,在農業、工業、建築、商貿服務等重點領域推進清潔生産示範,從源頭和全過程控制污染物産生和排放,降低資源消耗。加強規劃指導、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實行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制訂循環經濟技術和産品名錄,建立再生産品標識制度,建立完善循環經濟統計評價制度。開發應用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製造、零排放和産業鏈結技術,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同時,依靠技術創新、法規創新、機制創新等手段,促進新技術、新標準、新機制的發展和制定,切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的距離。


  降低石化能源消費比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我國是目前世界上少數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的國家,2010年我國煤炭消費量為22.1億噸,佔能源消費總量的68%,目前我國煤炭生産量和消費量均佔到世界總量的30%以上。據估算,全國煙塵排放量的70%、SO2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的67%、CO2排放量的70%都來自於煤炭燃燒,燃煤是造成我國煤煙型大氣污染和酸雨污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化解資源環境壓力,需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推廣清潔高效燃煤技術,進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同時,需要在現有基礎上加快各種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能、地熱能、海洋能等,促進能源供給結構的多元化,逐步改變依賴石化燃料的能源生産和消費結構。


  健全低碳環境法律體系,完善市場化調控手段。進一步健全低碳環境法律體系,完善有關資源環境的法律法規。加強資源環境方面的法規體系、標準體系以及科學民主決策制度的建設工作。嚴格執行已頒佈的有關法律法規,加強執法監督檢查,研究和建立新的法律法規體系,如研究和實施生態補償制度。研究和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相關決策的諮詢、聽證、會審和聯席會議等制度,加強資源環境工作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的制度化保障。完善資源環境事故的應急監控和預警體系,科學制定重大資源環境污染突發事件和敏感區域的應急預案。探索和完善綠色GDP核算和評估體系。同時,充分運用經濟方法和市場調節手段在資源保護和污染治理中的基礎性作用。比如,強化和完善投融資體制,建立健全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制訂充分體現資源稀缺性、環境成本和供求關係的資源價格體系,將環境外部性成本納入資源及其産品價格。繼續深化排污許可證制度和排污産權交易的改革,通過市場化交易保護企業減排污染物的努力並使之直接在市場交易中受益;研究建立生態補償和環境污染補償制度,使受益區域和受益人群對受損區域和受損人群予以市場化的利益補償。


  轉變消費觀念,提倡和引導綠色消費。過度消費加重了環境資源的負擔,加速了環境資源的消耗。轉變消費觀念,破除傳統的陳舊的消費觀念,提倡和引導綠色消費,對於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十分重要。一是倡導消費者在消費時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於公眾健康的綠色産品。二是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垃圾的處置,不造成環境污染。三是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消費。綠色消費可以實現物品的重復使用和多層利用,提高物品的利用率。通過分類回收,促進廢物的循環再用,提高廢物的再資源化率。綠色消費通過消費者的購買選擇,形成市場上對非環保産品的逐步淘汰,從根源上制止企業非環保産品的生産與銷售,引導生産者和消費者逐步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作者單位: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

熱詞:

  • 資源環境
  • 化學耗氧量
  • 2010年
  • 廢氣污染物
  • 排污許可證制度
  • 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
  • 土地沙質荒漠化
  • 區域尺度
  • 森林蓄積
  • 資源節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