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史蒂夫與黑石的浮浮沉沉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1日 11: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當前中國金融市場上PE投資的火爆程度,經常被誇張地形容為“全民PE時代”,據説金融界人士見面,幾句寒暄之後,不談談PE是OUT了;又據説在北京金融街或者國貿附近的餐廳中,服務員因為聽得太多、耳熟能詳的緣故,也都大致知道GP、LP、PB、PE等概念。

  在這些場合,我常常在想,不斷涌入PE市場的人們,他們最為需要什麼樣的閱讀呢?我想,找這個行業裏面的標誌性的公司,從這個行業的起步,到這個行業的起起落落,一直到現在,還在這個行業呼風喚雨,讓同行羨慕嫉妒恨的公司,分析這個公司的成長軌跡與風風雨雨,對於直接或者間接參與PE事業的人們來説,無疑是很好的讀本。

  系統介紹美國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公司黑石的《資本之王》,於是就成為我們的首選。

  黑石在中國金融界被廣泛知悉,應當是其 2007年6月22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之前,引入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斥資30億美元,購入黑石集團約10%的股份。十分湊巧的是,在其掛牌上市之後不長的時間內,次貸危機不斷惡化,黑石股價也不斷下跌,至少從短期看,把包括中投在內的投資者套牢其中。換言之,無論是運氣好、還是精明的時點計算,黑石的創始人和原來的股東們成功實現了高位套現。這已經足夠成為一件讓中國和美國的財經媒體反復挖掘反復分析反思的一個投資案例了。

  在黑石上市之前,PE實際上一直是以一種十分謹慎低調、在外界看起來甚至還有些神秘的風格進行運營。因此,黑石在2007年的上市引起了當時金融界的廣泛爭議。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刊出的批評文章直接就命名為“拯救施瓦茲曼”。美國《財富》雜誌以黑石的會議室為背景分析説,“每一個時代都需要一個象徵性的任務”,文章讚譽黑石的施瓦茲曼為“華爾街的新國王”,他會與華爾街上曾經風雲一時的摩根等記入史冊。

  檢索各種關於黑石的介紹資料,可以看到雖然內容和角度有所不同,但是都會中規中矩地介紹説,黑石是一家全球領先的另類資産管理和提供金融諮詢服務的機構,是全世界最大的獨立另類資産管理機構之一,也是美國規模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公司。同時,作為花邊,通常也都會介紹黑石公司名字的來歷:黑石集團于1985年由彼得.彼德森 (Peter G. Peterson)和斯蒂芬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共同創建。黑石這個名字是彼得森想出來的,chwarz(施瓦茨曼)在德文的意思是黑,petra(彼得森)在希臘文的意思是石。

  不過,對於黑石的了解如果僅僅只是局限於此,那麼,就確實沒有充分借鑒這個行業的先行者的更為深刻的成長經驗和體會。黑石的許多探索和做法,已經有不少被全球的業界廣泛地借鑒和採用。

  例如,黑石一直強調,在惡意收購十分流行的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資本市場上,黑石堅持了一個當時看起來反潮流的的規則———友好收購:“我們兜售一種理念———你們可以信任我們,我們會跟你們在一起,”彼得森説,“這在那時候很另類,但非常管用。”這個規則一直保持到現在,並成為不少PE積極學習和改進的一個基本原則,這甚至成為私募股權的“私”的一個自然的內涵,那就是:雙方應當通過私下的充分溝通,建立相互的信任和了解。又比如,黑石強調自己喜歡投資“並不時髦”的産業,喜歡與行業的主導型企業例如世界五百強合作,在時點的選擇上也有許多引人稱道的案例,例如一個經常被引用的案例是,黑石2004年從德國一家投資機構手中買下了Celanese化學公司,然後利用華爾街當時互聯網新經濟低迷、投資者轉向傳統行業的市場氣氛下,推向資本市場,使得黑石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就獲得了現金收益30億美元和依然為數不少的上市公司股份。

  《資本之王》這本書系統記錄了許多黑石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這樣一些案例,介紹這些案例背後的千絲萬縷的影響因素,我們可以從中看到黑石、乃至整個PE行業在不同環境下的發展軌跡。經過30年左右的發展,廣義的PE已經發展到包含企業從種子期到Pre-IPO各階段的權益投資;狹義的PE主要指針對處於創業投資後期、規模及現金流已比較穩定的企業的投資。這些都可以在黑石的成長軌跡中找到蛛絲馬跡。

  與其他許多全景式描述PE發展歷史的書籍獨具特色的是,本書以黑石集團為切入點,通過梳理其發展脈絡而把握整個PE行業的前世今生,成為檢視PE行業功過是非的特定載體。儘管作者David Carey 和John E. Morris 更傾向於以積極與發展的態度看待PE,但PE與生俱來的創造者與掠奪者的雙重面孔的爭論還是在黑石成長的軌跡中若隱若現,而黑石集團與競爭對手的起落沉浮則為這種爭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除黑石的投資故事外,PE巨頭KKR對RJR Nabisco的傳奇杠桿收購大戰、德崇證券夢幻般的垃圾債券藝術以及當代PE向被投資企業空投高管的手法無不令人印象深刻,這些也都在本書中得到很獨到的描述。

  由Steve Schwarzman及Peter Peterson創建於1985年的黑石集團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資産管理公司發展成為一家市值達數百億美元、業務豐富多元的上市PE公司,既是上世紀80年代之後美國新一輪並購浪潮和金融市場創新帶來全新金融服務業態的産物,也是創始人獨樹一幟、險中求勝的理念帶來的豐厚果實。與《門口的野蠻人》中描述的掠奪者形象不同,黑石在大部分時間都嘗試堅持誠信的投資哲學,致力於與被投資者建立著眼于長期的利益關係,同時以謙卑的姿態開創重組諮詢等反市場週期業務,這為黑石優異的長期業績及面對危機時的穩定表現奠定了基礎。由黑石的發展歷程及Steve Schwarzman、Peter Peterson的沙場征戰所勾勒出的PE産業演變軌跡可以為投資界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

  如果與中國當前的PE投資發展相對照,本書中的不少案例,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簡要可以提煉幾點:

  一是交易結構的安排靈活和多樣化。黑石在上世紀80年代投資吉布森賀卡公司及運輸之星公司時就綜合採用了資産、債務、股權重組相結合的投資方式,現金流償付、提高現金流、股息資本重組的同步實施為黑石帶來鉅額回報。目前中國PE投資的主要手段仍為傳統的股權投資,同質化嚴重,在交易結構的安排方面還需要作出重大改進。

  二是退出渠道多元化。退出渠道始終是影響PE發展的關鍵因素。總體看,IPO依然是目前中國PE的主要退出方式,也是收益率最高的退出方式,中國創業板的推出更加強化了該方式的吸引力。與並購佔國際PE退出方式一半以上的比例相比,中國2007-2009年的PE退出案例中,並購方式在全部退出案例中的比例不到20%,擁有相當的提升空間。

  三是PE基金應當聚焦于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並價值創造。從長期來看,持續地獲得高額回報需要依靠專業團隊來仔細甄別優秀項目,並通過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幫助企業健康成長,使企業價值得到提升,突擊Pre-IPO項目實際上與這些原則是背道而馳的,也是難以持續的。通常,企業價值的根本提高能為PE帶來最為理想的回報,同時也為整體經濟作出貢獻。

  四是提高專業化程度、完善産業佈局。隨著市場的發展,PE投資的專業化程度必須相應提升,未來注重企業質量的內涵將更為豐富,並在市場競爭力量的推動下,促使産業鏈重心逐步從後端向前端轉移。

  在這本書的結尾處,作者説:“25年過去了,黑石集團依然按照1985年彼得森和施瓦茨曼所設計的藍圖前進著:一家以私募股權為中心業務,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也涉足其他領域的新型金融機構。”這一家經歷了風風雨雨、既廣受關注、也飽受爭議的PE公司,同時也被視為是全球PE行業的象徵公司之一,可以成為當前中國PE公司和整個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參照。這種公司成長史對於一個行業發展的正面反面的參考價值,正是吸引我和幾位學生一起來翻譯這本書、並積極將其推介給中國PE界的重要推動力……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熱詞:

  • 黑石
  • KKR
  • Celanese
  • 全球領先
  • 財富
  • 資本之王
  • 經濟學家
  • 門口的野蠻人
  • 行業發展
  • 退出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