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20年證券市場 證監會五主席的關鍵時刻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9日 11: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南焱 ●李國魂

  歷史驚人的巧合。

  1990年11月26日,上海黃浦江畔,新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不約而同的到場祝賀者中,有國家體改委副主任劉鴻儒、中國建行行長周道炯,以及央行副行長周正慶。後來三人都被朱鎔基親點,先後擔任中國證監會主席。繼任者周小川和尚福林,同樣具有前三任主席的相似經歷,都擔任過央行的重要領導職務。

  2010年,是中國證券市場崎嶇坎坷、堅強果敢成長中的第20個年頭。

  20年,中國股票賬戶和基金開戶數雙雙超過1億大關,有千萬個家庭和機構參與股票市場,證券市場的一舉一動牽動著13億人的脈搏和心跳。

  20年,滬深股市由最初的13家上市公司,而今已突破2000家,資本市場融資規模不斷創出新高,A股市場年融資額已經超過8000億元人民幣。上海證券交易所是全球9個市值總量逾萬億美元的交易所中,唯一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交易所。

  20年,資本市場的一切,緊緊地和中國證監會這個專職機構聯絡在一起。劉鴻儒、周道炯、周正慶、周小川、尚福林,他們並非和其他的部長們有著顯著不同,而是因為他們執掌令無數企業和股民矚目的證監會,是資本市場讓他們成為萬眾矚目的人物。

  循著五位掌門人各自所秉持的發展理念和經歷的重要事件,足以勾勒出20年中國資本市場跌宕起伏的發展軌跡,似乎讓我們又回到了那個驚心動魄、令人糾結的難忘歲月。

  劉鴻儒:資本市場的奠基人

  作為前蘇聯頂尖級貨幣銀行專家阿特拉斯教授的得意弟子,劉鴻儒于1959年獲得副博士學位後回國。當時,國家金融人才奇缺,擁有貨幣銀行學研究方向和留學背景的博士更是鳳毛麟角。

  出色的專業背景、膽魄和學識,讓他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主要奠基人。

  在出任證監會主席之前,他兩次在關鍵時刻出手,影響了中央決策,拯救了中國股市。

  1990年,“搞股票市場就是搞私有化”、“取消深圳、上海股票市場試點”的論調甚囂塵上。時任國家體改委副主任的劉鴻儒,大膽向國家最高領導人諫言:股票市場的試點不能取消,可以暫不擴大,但不能撤。如果撤,對外發出的就是一種後退的信號,對改革形象影響很大。由此使得股票市場的試點保留下來。

  1992年6月,他不失時機地借助小平南巡為股市發展問題一錘定音的東風,在《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關於我國試行股份制的幾個問題》的文章,鮮明提出社會主義制度可以充分利用股份制的觀點。

  而直接把他推向中國資本市場最前沿陣地的,卻是1992年在全國掀起的股票狂熱和深圳爆發的“810”股票認購舞弊案件。這起股票認購舞弊案,導致滬深股市暴跌,短短三個月,深圳股價指數從310點猛跌到164點,上證指數從964點暴跌至386點。

  “810”事件促使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迅速成立。當年10月,朱鎔基親點劉鴻儒擔任證監會首任主席。

  由此,劉鴻儒開始了作為中國資本市場奠基人的一系列創舉。

  建立監管模式成為他的開山之作。他帶隊多次去境外考察訪問學習,精心反復比較美國、英國和我國香港地區等三種市場監管模式的異同,最終參照運用香港模式,建立了四層監管體系。

  利用股票市場吸引外資,大膽進行證券産品創新,推出H股、N股,成為劉鴻儒開山鼻祖的重大貢獻。早在1990年,劉鴻儒受命開始研究利用國內股票市場吸引外資的辦法。在1991年推出B股以後,緊接著,他與當時的香港聯交所主席李業廣&&組成內地國有企業改組到香港上市的聯合工作小組。1993年6月19日,中國證監會、上海證交所、深圳證交所與香港證監會、香港聯交所簽訂了五方監管合作備忘錄,內地企業境外上市的大門由此打開。

  1993年6月29日,青島啤酒成為中國內地首家H股的上市公司。

  1993年,上海石化成為內地第一家股票同時在香港、紐約、上海三地上市的企業。

  1994年8月,山東華能發電股份有限公司以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為第一上市地掛牌上市,從而拉開了中國企業進入全球最大資本市場的序幕。

  “有股市就有風險,想徹底剷除是不可能的,股票市場發展就是一個風險不斷出現不斷治理的過程。要完善股票市場的風險管理,一定要立法,嚴格執法。”劉鴻儒認識十分清醒。

  為此,在一年多時間裏,他主持制定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和23個配套法規,促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付諸實施。

  世事難料。1995年2月,“327國債期貨事件”爆發,3月30日,劉鴻儒去職。他在一個重大事件後上任,又在另一個重大事件後卸任,既是巧合,也是命運安排使然。

  周道炯:矢志不渝的規範者

  1995年3月31日,一位擁有30年財政生涯的老兵,被任命為中國證監會第二任主席,同時擔任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和中國建設銀行監事會主席。他就是周道炯。

  也許是已經有了擔任大型銀行監事會主席的經驗,也許是長期從事金融領導工作養成的習性,強化規範運行成為他始終如一的理念。

  在當時“摸著石頭過河”的情況下,真要實施起來談何容易?

  上任伊始,他就不得不面對一個重大考驗:處理當年2月23日發生在上海的 “327” 國債期貨重大違規事件。

  為把“327”國債期貨事件造成的嚴重後果和惡劣影響降到最低,周道炯親自主持“327”國債期貨的後續場外協議平倉工作,使該事件得到妥善解決。1995年5月18日,暫停全國範圍內國債期貨交易試點,開市僅兩年零六個月的國債期貨無奈地畫上了句號。中國內地第一個金融期貨品種宣告夭折。

  同年9月20日,中國證監會、國家監察部等部門公佈了對“327事件”的調查結果和處理決定,“這次事件是一起在國債期貨市場發展過快、交易所監管不嚴和風險控制滯後的情況下,由上海萬國證券公司、遼寧國發(集團)公司引起的國債期貨風波”。 萬國證券總裁管金生被以瀆職、挪用公款等罪名判刑17年。萬國證券、申銀證券公司合併。

  此次事件的影響,無異於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中雷曼兄弟倒閉由此引發的資本市場動蕩。

  以此為契機,在1996年,周道炯親自主持並連續下發了《關於規範上市公司行為若干問題的通知》、《關於堅決制止股票發行中透支行為的通知》等“十二道金牌”,堅決果斷地處理了 “長虹”事件、“華天”事件、瓊民源事件,期貨市場的紅小豆、玉米事件等90多起違法違規案件。周道炯“滅火隊長”的稱謂由此而生。

  為在規範中求得更快發展,扭轉證券市場上市公司規模普遍偏小、效益差的局面,他向中央提出了證券市場“九五”時期到2010年發展建議:建立統一市場法規體系,爭取儘早出臺《證券法》;建立統一的市場管理體系和市場運行體系;建議國有股與法人股逐步上市;建立合理的投資結構,培育發展投資基金;建立證券市場融資機制;逐步降低市場稅費水平,完善稅費制度等內容。

  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聽取意見並支持證監會依此推進實際工作。為此,周道炯果斷改革發行方式,將以往向各省下達發行額度,改為向各省下達上市家數,一大批大型國有企業實現上市。

  他的以規範求發展理念取得良好成效。股指在他的任內,漲幅超過了100%。業內普遍認為,五任主席中,他的任期內是賺錢效應最好的時期。

  1997年7月,時年64歲的周道炯卸任,交棒周正慶。離任時,他深有感觸地説,證監會的經歷是他人生中最驚心動魄的一段經歷,但自己實現了“安全著陸”。

熱詞:

  • 證券市場
  • 證監會主席
  • 資本市場
  • 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
  • 證券投資基金法
  • 保險資金入市
  • 科學發展觀
  • 證監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