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如果説中國在過去30年主要實現了商品和資本的國際化,那麼從現在開始就正在進入人力資源的國際化新階段,這是雙向的交流,也是中國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必由之路
外資投行高盛最近表示,以中國為首的金磚國家人口的老齡化趨勢將為全球經濟增長構成拖累。從2011-2015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萬;老年人口比重將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遞增0.54個百分點。未來2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國老年人口規模將會翻一番,達到3.6億人。
老齡化會帶來兩大主要問題,一是勞動力紅利消失,二是養老壓力急劇上升。這兩個困難的解決之道,實際上又依賴於兩方面,一是如何延續勞動力的足量供給,二是如何提高單位勞動力的生産效率。前者是解決勞動力的數量問題,後者則是解決質量問題,在我們看來,其實二者都離不開未來一個極有可能出現的趨勢:大規模引進人才。
從數量上看,中國出現勞動力短缺的一個最新跡象是,傳統的勞動力輸出大省四川正在提高最低工資水平。據該省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介紹,四川省月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為每月800-1050元,與去年相比,平均上漲了23.4%。數據顯示,在2011年,全國有24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而2010年有30個省份上調工資標準,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22%。上調最低工資反映了中國各地爭奪勞動力的努力,與以前大量勞動力涌入城市和沿海地區相比,也説明中國經濟最大的一塊競爭力正在弱化。此外,來自越南、柬埔寨等經濟相對落後國家的境外“黑工”也正在大量涌入廣東。調查發現,“洋黑工”入境已形成産業鏈,非法仲介提供介紹、運輸、假身份證等“一條龍”服務。如果沒有相當的市場規模,是難以形成這種專業化市場運作的。歷史上看,中國一直是勞務輸出大國,“萬國來朝”的景象已經過去了近千年。但如果國內勞動力供給充足,憑中國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又豈能留給他人機會?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中國並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勞動力短缺,目前企業招不到工人是因為工資水平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以及受過良好培訓的技術工人太少。這種看法並不矛盾,首先工資水平上漲本身就有供給減少的因素;同時,技術工人短缺與絕對數量勞動力短缺的道理是一樣的,造成的結果都是有效勞動力供給不足。其實無論是哪點,僅靠國內政策調整和社會經濟結構的緩慢演變在中短期內都解決不了問題。
首先,勞動力數量的增加是一個漫長的自然過程,從出生到成為合格的勞動力,起碼要經過18年的時間,這還不算教育培訓。更何況,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短期內看不到任何調整的跡象。但情況已經非常嚴重,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顧寶昌曾表示,計劃生育政策調整已經耽誤了十年。現在生的孩子,在2031年老齡化很嚴重的時候,正好二十歲,成為勞動力了,但如果十年後再生,到時候才十多歲,成不了勞動力。在國內供給無望的情況下,不靠勞動力引進又靠什麼呢?
其次,即使不是絕對短缺,滿足不了需求的技術工人也離不開人才“進口”,這一點又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供給方面,我國技工學校及職業中學的畢業生人數總和,在2004年前總體呈現上升趨勢。然而,自此之後,這一數字開始下滑。而這一群體正是我國産業工人來源的主體。最初“民工荒”的産生,正是發生在這一年春節。除了供給,中國的製造業升級在需求端更是添加了壓力。近來就有企業抱怨説,為了解決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問題,企業不惜重金引入更自動化的生産線,以期待用機器代替人工,但尷尬的是,最後仍舊找不到足夠的能操作機器的工人。技術工人不足在中國是個老問題,但也有制度性因素。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國有企業“大鍋飯”式的用工模式能夠有足夠的動力來培訓工人;而如今,遲遲不能開放的戶籍政策讓勞動力成為不斷“流動的水”,沒有哪個企業願意投入金錢和時間來搞吃力不討好的技術培訓。當大家都變成機會主義者的時候,現成的國外熟練技工和高知識人才當然是拿來就用。
中國民航局局長李家祥最近透露,“我國近年來每年新引進的飛機都在300架以上,今年計劃引進350架,不但是飛機本身,外籍飛行員至今也已引進1112人。”在我們看來,這不是個案,而是一個大規模時代浪潮的開始。
最終分析結論:
在全球化時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無法也沒有必要僅僅局限在國內。如果説中國在過去30年主要實現了商品和資本的國際化,那麼從現在開始就正在進入人力資源的國際化新階段,這是雙向的交流,也是中國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必由之路。
【作者:安邦諮詢研究員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