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黃瓜"最後1公里"漲價50% 菜價平衡機制亟待形成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0日 10: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報近日刊發系列報道,黃瓜從河北固安到北京新發地,價格上漲10%,而從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到1.5公里外的社區菜市場,黃瓜價格從2.2元漲到3.5元,價格在“最後一公里”漲幅達50%以上。

  記者算算賬,地頭的一斤暖棚黃瓜,菜農邢亮可以獲得5毛的毛利,經紀人張雅軍獲得2毛5的毛利,菜販子合金獲得1.3元的毛利。考慮銷量和成本,菜農一年純收入約5萬元,經紀人約為10萬元,菜販子接近6萬元。

  表面看,菜販子合金每斤1.3元的毛利賺錢不少,但減掉日漸上漲的攤位費和生活成本之後,6萬元的純收入對於在北京辛苦忙活一年的全家人來説並非是暴利,但這1.3元卻實實在在計入了消費者的開支。

  黃瓜進京,價格蹦高,一是因為攤位費上漲。近年來,在一些大城市,菜市場攤位費的逐年上漲成為慣例。這在記者多次採訪中得到了印證。究其原因,一方面城市化進程加快,商業地産租金價格持續上漲;另一方面菜市場經營比較效益低,雖然城市在擴大,但便民的菜市場卻越來越稀缺,在市區尤其明顯。對菜市場的經營方而言,在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增加攤位費是必然,這些費用最終都會體現在菜價上。

  二是因為生活成本上升。對於賣菜人而言,在大城市的各項生活開支都加大,勞動力成本上升。與進廠務工的同鄉比,在菜市場擺攤有經營風險,這些因素也會計入1.3元之中。

  如何形成兼顧農民、賣菜人、消費者的蔬菜價格平衡機制?

  減少終端菜市場零售成本,規範菜市場收費標準是一個路徑。菜市場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日常消費,一頭連著成千上萬的菜販生計。只有把“最後一公里”的成本真正降下來,“綠色通道”才能從田間直通餐桌。補足老舊菜市場升級改造資金,控制攤位租金,取消市場不合理收費,從源頭上減少經營者和菜販的負擔。

  合理佈局菜市場,建設城區梯級批發市場和一批公益性的便民菜市場是另一個路徑。菜市場既有經營性,又有公益性,是公共配套設施。城市管理者應將菜市場建設納入城市發展規劃,引導菜市場合理佈局。所謂合理佈局,一方面要有城區內的梯級批發市場,另一方面要有公益性的便民菜市場。

  我們看到,目前有關部門已經開始行動起來了。北京市農委提出要建設首個公益性一級綜合批發市場,減免攤位費,減少商戶的經營成本。2011年11月,北京市發改委推出8種當家菜進場費臨時減免政策,財政補貼達2000萬元。

  有理由相信,經過不斷努力,蔬菜從田間通向餐桌的路會更順暢。

熱詞:

  • 黃瓜
  • 菜市場
  • 平衡機制
  • 綠色通道
  • 菜販子
  • 純收入
  • 新發地
  • 田間
  • 生活成本
  • 商業地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