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日前商務部提出“十二五”商務發展主要任務,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左右。著力擴大城鄉居民消費則成為2012年商務系統九大工作之一。
從國際經驗看,大國經濟都是以國內需求為主,對外部需求依賴過多,會給本國經濟增長帶來很多不穩定因素,而且也不利於協調與他國的貿易關係。但要真正從生産大國轉向消費大國,要使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持久動力,當務之急不是讓國民進一步“揮霍”所擁有的消費力,而是涵養消費力:消費能力是養出來的,不是擠壓出來的。怎麼養呢?那就只有在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預期、提高消費意願三方面做足文章。
首先,增強消費能力,最直接的目標就是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深化改革工資收入分配製度迫在眉睫,新年伊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就表示,今年我國將繼續推進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這應視為大消費戰略的一部分。政府應該通過對中小企業加大政策性傾斜的力度,間接地讓民營中小企業不斷地提高生存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從而給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
其次,要改善消費預期,社會事業須還原公共服務本色。當今的中國,有“三大提款機”之稱的教育、醫療、住房支出佔居民總消費支出的比重不斷擴大,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壓在老百姓身上的新“三座大山”。近年來,在城鄉居民八大類消費支出中,用於教育、醫療、居住等項目的支出過快增長,大幅擠佔了其他方面的消費支出,使用於衣著、家庭設備等項目的支出大幅度下降。尤其是不少老百姓對新“三座大山”産生了強烈的支出消費預期,影響了整體消費需求。
我國目前供給的公共物品太少,在醫療、教育等方面出現“過度市場化”,本應是納稅人享受的服務成了百姓壓抑即期消費攢錢購買的“稀缺消費品”。在社會保障存在諸多漏洞的現狀中,老百姓如履薄冰,相當多的消費者對未來支出預期不穩定,即使收入總額增加,也不願增加即期消費。推動公共事業加速發展,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努力消除不同地區之間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的差異。住房、教育、醫療主要屬於社會發展領域,不能強調營利性,否則,居民就要為社會發展付出額外的代價。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使這些社會發展領域增加公平性。包括電信業等服務業,在降價後,政府的責任是把調控機制建立起來,彌補市場缺陷。
要提高消費意願,需去除妨礙消費環境的“不和諧音”。錢在很多時候帶給人的是安全感,如果老百姓對明天沒有一個穩定的預期,又怎麼敢大筆消費。所以,不能一味地刺激消費,透支老百姓的消費能力,而是要建立合理的消費結構,用好的消費預期涵養出百姓的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有了合理的消費結構,才能有健康的消費理念,才可能實現一個向消費大國轉向的目標。(白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