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吳江:米業“奢侈品”,何以仍“傷農”?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4日 09: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只顧“帶領企業闖市場,維護企業利益,卻對稻農利益只字未提”,政府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官員又在代言誰的利益,或許正是“米貴傷農”這一悖論背後的答案所在。

    作者:吳江

    黑龍江五常大米最高售價可達每斤199元,但是當地稻農賣給加工企業的收購價卻不足2元。記者採訪得知,每斤大米的加工成本約為0.2元,加工企業通過設置不合理訂單控制稻農壓制收購價,以致稻農和企業獲利懸殊。(《中國青年報》1月3日)

    常言道“谷賤傷農”,不過,對於享有盛譽的五常大米來説,本不該存在這樣的問題。事實上,五常大米的市場價格最貴已經高達199元每斤,稱之為米業“奢侈品”的確並不為過。不過,假如認為“谷賤傷農”的另一面一定就是“米貴惠農”,甚至認為種出了米業“奢侈品”的五常稻農們一定也能從中沾光,卻未免有些想當然。真實的情形是,儘管五常大米的市價一路飆升到“奢侈品”的價位,但稻農賣給加工企業的收購價卻不足2元,那麼,何以“米貴”依舊“傷農”呢?

    不可否認,從水稻到大米最終上市,稻米企業當然還需承擔加工費、包裝費等相應環節的成本。儘管一些企業以“商業秘密”為由拒絕透露加工環節的成本信息,但這世上畢竟沒有不透風的墻,從業內人士透露出來的數據推算,每市斤大米的加工與流通成本僅為0.2元左右。2元的收購價再加上0.2元的加工成本,便可賣出“奢侈米”的價格,如此可觀的利潤,難怪要被當作“商業秘密”了。

    而尤為吊詭的則是,既然是市場,本該有其價格形成機制。就好比五常大米之所以能賣上“奢侈價”,其實也有著背後市場供求邏輯的支撐,那麼,種植五常大米的稻農們,其實同樣可以憑著“物以稀為貴”賣上個好價錢才是。既然國內外知名米業巨頭紛紛在此設廠,不僅國內上市公司北大荒、中糧集團、東方集團等企業在五常盤踞一方,就連外資企業益海糧油也早早來到五常市安營紮寨,超過200多家的加工企業在此爭奪稻源,稻農完全可以待價而沽,何以卻不得不以2元的低價出手,把米業“奢侈品”的利潤全部拱手相讓呢?

    稻農們當然不是自願的,只不過,儘管供求關係明擺著,但待價而沽的卻不是稻農,稻米的收購價仍然被收購企業一手掌控。就連原本為農民規避風險的訂單收購,最終也反成了套住稻農的“枷鎖”。君不見,一些企業與稻農簽了訂單不履約,不僅不按訂單上的價格收稻,甚至不乏多家公司聯起手來“憋稻”。面對更為強勢的企業及收購資本的聯手壓價,勢單力薄的稻農自然只能乖乖就範。而聯手“憋稻”價米業巨頭們,本質上其實已成為農産品收購市場上的壟斷利益集團,如此形成的稻米收購價,不僅與市場無關,也註定將是對農民權益的肆意搜刮與侵奪。

    而對於為何未履行與稻農的收購訂單,相關企業的解釋竟然是稻農的水稻不合格,沒法收。乍一看來,不履約竟然成了稻農違約,甚至還顯示出企業對稻米品質的把關嚴格。但造成這一局面的真實原因,與其説真是水稻不合格,毋寧説是一方面打壓了稻米的收購價,另一方面又可加劇了五常大米的緊俏,從而推高米價。在這一過程中一箭雙雕,雙向獲利的米業大鱷們,自然是樂此不疲,而這一伎倆甚至在收購協議的“霸王”條款中就已做好了鋪墊。至於所謂的“水稻不合格”,何以“不合格”的水稻仍然可以被賣出“奢侈價”,收購企業的解釋實在是搬了石頭砸自己的腳。

    當然,追逐利潤最大化要説也是企業其本能,但僅有企業一廂情願的市場操控,其實未必就真能如願以償。不難設想,假如市場監管者能夠真正擔責,至少做到秉公執法,維護公正的市場規則。“霸王”條款本不該暢行無阻,違約的企業也理應承擔高昂的賠付代價,至於“憋稻”壓價的市場操控行為,則更應遭遇高額處罰。從這個角度來看,只顧“帶領企業闖市場,維護企業利益,卻對稻農利益只字未提”,政府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官員又在代言誰的利益,或許正是“米貴傷農”這一悖論背後的答案所在。來源人民網)

熱詞:

  • 奢侈品
  • 米業
  • 米貴
  • 收購價
  • 霸王
  • 商業秘密
  • 大米
  • 水稻
  • 憋稻
  • 加工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