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五常大米零售超收購價20倍 企業壓榨稻農牟暴利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3日 09: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隨著全國糧食的"八連豐",知名的黑龍江省五常大米也迎來好光景,大米不僅質量好,價格也是節節攀升,最貴的一斤甚至賣到了199元。  

  但五常市的許多稻農卻感受不到喜悅,因為他們辛辛苦苦種出的水稻,賣給當地的加工企業每斤不到兩元。農民"汗珠子掉地摔八瓣"種出的優質水稻,緣何才得這點錢?"新華視點"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産業鏈"失衡":稻農與企業獲利懸殊

  近年來,黑龍江省五常市因為發展綠色有機水稻,加上多數稻田為天然河水灌溉,五常大米享譽全國。記者在當地走訪發現,中等包裝的大米,四五十元一斤的比比皆是。精包裝大都超過百元,一種抗氧化有機米更是賣出了每斤199元的天價。

  與大米高企的售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稻農的有機水稻收購價格並不高。2010年上市的有機稻僅為每斤1.90元左右。

  五常米的産地在民樂鄉,該鄉稻農張宏雷算賬説:種20畝有機稻的總成本超過2.2萬元,總産2.5萬斤,按高價2.0元一斤出售,共收入5萬元。去掉種植成本,一家人忙活一年種這麼多糧食也得不到3萬元。

  錢被誰掙去了?稻農反映,許多加工企業低價把水稻收去,"一扒皮"就賣十元甚至幾十元一斤。按水稻出米率60%計算,如果企業大米每市斤賣50元的話,水稻價格應該是每市斤30元。可是企業收購價平均還不足2元,去掉企業加工費、包裝費,也得十倍利潤。

  大米加工成本到底能有多少?記者採訪時,一些企業均以"商業秘密"為由拒絕介紹情況。一位企業經營總監無意中透露,除了水稻收購價,還有收儲、烘乾、水電、設備折舊以及銷售等費用,這些加工、流通成本每噸在150元-200元之間。據此推算每市斤大米的加工成本僅為0.2元左右。

  五常市綠色食品辦公室主任姜大偉説,五常大米貴,主要是水稻種植模式好,大米的加工工藝都差不多。企業包裝即使按包裝最好的199元一斤的大米,包裝成本也佔不到價格的二十分之一。加工費稍多一點,也達不到十分之一。

  賣不上價:訂單反成"枷鎖"

  由於五常水稻質量好,一些國內外知名米業巨頭紛紛在此設廠,不僅國內上市公司北大荒、中糧集團、東方集團等企業在五常盤踞一方,就連外資企業益海糧油也早早來到五常市安營紮寨。

  按常理,超過200多家的加工企業在此爭奪稻源,稻農應該待價而沽,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水稻根本賣不上價。

  農民為何沒有話語權?記者通過調查發現了五常市農企之間訂單的"秘密"。稻農反映:一些企業簽了訂單不履約,不按訂單上的價格收稻,訂單反而成為企業單方面約束稻農的工具。

  安家鄉雙喜村稻農老李説,他去年和一家公司簽了訂單,公司承諾如果買其公司的稻種,再把水稻賣給該公司,水稻價格就比市場價每斤高7分錢。可秋收時公司卻不收糧,稻農用車把糧都送到公司也不讓卸,多家公司聯起手來"憋稻",農民哪能賣上高價。

  民樂鄉一位婦女説,與她家簽訂單的公司本來承諾收了稻就按高於市場價的標準付款,可卻遲遲不付款,直到2011年11月底才通知她家水稻價格,結果每斤稻還比市場價低1角錢。

  記者採訪發現,不僅五常一些企業不履行訂單,一些訂單裏的內容也類似"霸王條款"。在一家企業的《水稻購銷協議》上明確寫著"水分不得超過16%"、"水稻保底價1.80元/斤"、"乙方向甲方交納保證金1000元/坰"等內容。

  有的企業訂單極不規範,一家名為豐粟有機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2011年與農民的訂單只是把一張按著稻農紅手印的簽名紙,附著在一張空白訂單的後面,許多農民想通過法律渠道維權都沒有辦法。

  部分稻農反映,多數企業不是用高價格和守信用來拴住農民,而是用"非常手段"來控制住稻農與其續約。民樂鄉稻農老張説,他家2010年跟一家企業簽了訂單,在賣完稻結賬時,按每畝地100元錢的標準扣了他家的稻款;如果2011年不跟這家企業續約,被扣的稻款就別想要回來了,無奈2011年又續了約。

  對於農民反映的問題,米業企業作何解釋?東方集團米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閆循慶説,2010年企業未履行部分訂單,是因為稻農的水稻不合格,沒法收。記者向他索要該企業與農民簽的訂單,閆説這是企業的商業機密,不能給。

  米業"奢侈品":要讓農民分享高收益

  記者了解到,五常水稻産業基本是訂單農業,訂單水稻佔90%以上。開始是為了穩定米源,讓農民賣糧不愁,然而,實際運行中,一些糧企卻把市場風險推給農民,在訂單中"做手腳",而有關部門也沒有為農民爭取更多權益,致使當地農民糧食根本賣不上高價。

  近年,五常大米的價格越來越高,除稻農的種植因素以外,五常市有關部門的運作及企業的商業廣告也起了助推作用。當地宣稱,五常大米是全國唯一集"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産品"等三項桂冠于一身的"精品大米",大有成為中國米業的"奢侈品"之勢。

  然而,被不斷推高的産業附加值,卻大部分進了加工企業以及相關人員的腰包。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官員在利益分配問題上,並沒有為農民"撐口袋"。

  作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五常市綠色食品辦公室的人員同時還是稻米産業管理中心以及大米協會的工作人員,一套人馬三塊牌子。身兼三個部門負責人的姜大偉説,這幾個機構的職能,是統一行使對稻米市場的引導和管理、帶領企業闖市場,維護企業利益,而對稻農利益只字未提。

  與此同時,企業之間也在形成聯合體以控制水稻市場。目前,五常市米企林立,僅在有關部門註冊的就達222家,這些企業幾乎消化了五常市全部186萬畝稻田所産的25億斤水稻。

  五常市一位副鄉長透露,五常年産25億斤水稻,如果一斤稻多為稻農爭取1角錢的話,每年就可為稻農增收2.5億元。但有誰願意去做呢?

  五常市農業局副局長秦利明説,五常的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發展得很超前。五常稻農手中的水稻,也應該賣到5塊錢一斤,但實際上相差甚遠。

  如何讓農民分享米産業的高附加值?地方政府官員該有何作為?記者幾次聯絡五常市委市政府有關主要領導,電話裏均表示很忙,沒時間談這件事。

  中國農村社會學研究會會長陸學藝認為,五常大米的産業發展問題在當前具有代表性。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發展的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問題。這需要地方領導樹立科學發展觀和執政為民的理念,在農企利益協調機制的建設上,政府不能缺位,要把富民産業落到實處。同時要解決農産品流通環節混亂、一些黑心商家趁機謀取不正當暴利問題。

  新華社哈爾濱1月2日電

熱詞:

  • 稻農增收
  • 有機水稻
  • 水稻産業
  • 科學發展觀
  • 農村社會學
  • 出米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