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年關難過,鋼鐵企業尤其如此。最新消息透露,受資金壓力和市場萎縮影響,河北部分地區的民營鋼企已經停止採購鐵礦石等原料。而江浙一帶的民營不銹鋼企則停止採購高鎳鐵等原料。
資金鏈承壓加重
今年10月底,建龍鋼鐵集團與五礦國際信託公司發起信託計劃,募資3億元向吉林建龍提供原料採購和日常經營資金,預期年化收益率為8.5%。本月中旬,天津信託成立“天津鐵廠設備售後回租1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募資2.7億元,預期年化收益率為7.8%至10.8%。
分析人士指出,鋼鐵企業一般通過內部集資和銀行貸款等方式融資,通過信託渠道融資十分罕見,這表明鋼企的資金“饑渴”日益明顯。
鋼企對資金的渴求從今年鋼企的發債規模中也可見一斑。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今年11月28日,年內鋼企擬通過發債融資319.8億元,而2010年鋼企發債規模為130億元,2009年則僅有20億元。且鋼企發債今年下半年以來呈明顯加速趨勢,8月份以來,7家鋼鐵上市公司發債169.8億元,超過了前6個月的150億元。
鋼企發債除了規模大增之外,發債年限也在拉長,且利率提高。在2010年10月份之前,鋼企發債的利率只有3%-4%,但在當年12月,鋼企發債的利率已上漲至6%。
分析人士指出,鋼企發債規模的爆髮式增長,與監管層對上市公司發債審批程序放寬有關,但更與鋼企資金鏈緊張有著密切關係。今年鋼企的發債利率在5%-7%之間,基本與銀行利率持平。但這對於在盈虧平衡線上掙扎的鋼企來説,明顯增加的財務費用仍是不小的負擔。
有些鋼企為還舊債發新債。太鋼不銹今年11月2日發行10億元企業債,利率為5.51%。而太鋼不銹2010年11月19日發行的20億元企業債,將於2011年11月19日到期。
此外,雖然鋼鐵上市公司的資産負債率沒有明顯變化,但從各公司的三季報可以明顯看出,今年鋼企的短期借款有較為明顯的增長。中鋼協日前表示,受貸款利率上調影響,鋼鐵企業融資成本大幅度上升,1-9月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的財務費用同比增長34.13%。
資金緊張停止採購
資金鏈緊張已經對鋼企的生産經營産生負面影響。
根據最新數據,11月中旬,全國粗鋼日均産量為166.37萬噸,環比11月上旬166.41萬噸基本持平,但11月份的日均粗鋼産量較10月份的日均210萬噸有明顯下滑。鋼鐵産量再創年內新低。
同時,重點鋼企庫存再次突破千萬噸。數據顯示,76家重點鋼鐵企業11月中旬的鋼材庫存1003萬噸,環比11月上旬的978萬噸上升2.52%。
招商證券分析師張士寶認為,受房地産調控等影響,鋼材市場需求放緩,鋼價持續下跌,這迫使鋼企減産保價應對。
他同時表示,鋼材價格近期雖然止跌,但與原材料價格下跌不同步,包括焦煤在內的原料價格下跌幅度未跟上鋼材價格下跌的幅度,這導致鋼企的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鋼企減産意願進一步加強。
與減産步調一致的是,部分民營鋼企已經開始停止採購原材料。據中鋼集團內部人士透露,有些民營企業因為資金壓力,11月份已經停止採購鐵礦石等原材料。
有業內人士則明確表示,河北唐山地區的鋼鐵企業已經停止採購鐵礦石原材料。該人士表示,這與鋼價下跌、鋼企減産有關,也與鐵礦石價格預期下跌有關。他認為,明年鐵礦石將呈現供大於求的局面。
而在其他原料方面,有消息稱,東南地區不銹鋼廠已經減少甚至停止採購高鎳鐵。據悉,江蘇某鋼廠9月環比減少40%的高鎳鐵採購量,11月份已完全停止採購高鎳鐵。浙江一家民營鋼廠同樣如此。
新建項目“過冬”
“今年要勒緊褲腰帶過年了。”有鋼鐵企業人士感嘆。鋼鐵行業從今年三季度開始出現不景氣,四季度繼續下滑。市場人士預計,“十二五”期間,國家放寬調控的幾率不大,鋼鐵行業將繼續承壓。
某券商研究員直言,鋼鐵企業目前的日子不好過,隨著月底和年終來臨,銀行回款要求將增加鋼鐵企業的資金壓力,而銷售不暢、庫存高企又讓鋼企消解資金壓力乏術。
一些上市公司為應對即將來臨的年關,已開始在財務報表中做準備,比如延長折舊年限。馬鋼股份日前公告,公司計劃自2011年10月1日起,將設備類固定資産的折舊年限由10年調整為13年。預計可減少2011年度固定資産折舊額為31819萬元,公司所有者權益及凈利潤將增加23864萬元。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目前大中型鋼企在現金流方面不會存在大問題,儘管銀行貸款收縮,但隨著鋼價企穩,鋼企現金流應該能夠為正。
但是,鋼企資金鏈緊張會對擴産項目産生不利影響。該人士指出,鋼企目前經營利潤無法對新建産能給予資金支持,這導致鋼企不得不依靠信託、發債等方式獲得資金。未來,這些新建項目將面臨嚴重的資金考驗。
河北鋼鐵集團董事長、總經理王義芳日前表示,“十二五”期間,河北鋼鐵及集團將不增加一噸産能,培育和發展物流、金融等相關多元化産業,實現集團競爭力從産品向産業鏈延伸,形成新的效益增長點。河北鋼鐵將投資86億元建鋼鐵物流市場。
市場人士預計,鋼鐵行業明年有可能進入行業整合階段。但鋼企大都背負著成千上萬人的重擔,要實現市場化退出依然面臨極大考驗。(記者 李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