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全球碳交易模式到生死關頭 中國碳價格跌至新低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9日 09: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德班會議結果難料,中國碳價格跌至新低,專家稱——

  全球碳交易模式已到生死關頭

  記者 梁嘉琳 北京報道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七次締約方大會(德班會議)28日召開。擔任過國家發改委CDM項目審核理事會專家的唐人虎等多位人士當天向《經濟參考報》記者指出,隨著當前中國出口的碳價格跌至歷史低點,碳交易市場低谷期還將持續數年,全球碳交易現有模式已到生死關頭;《京都議定書》一旦無以為繼,市場規則將發生極大變化。作為全球CDM項目最大的賣家,中國將受到很大衝擊。

  據國家發改委旗下的“中國清潔發展機制網”介紹,在《京都議定書》對各國碳減排的國際法約束下,發達國家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減排的成本極高,難度遠大於發展中國家,這導致了同一減排單位在不同國家之間存在高價差,並衍生出碳排放權的交易市場,在《京都議定書》的3種機制中,發展中國家可以直接從中獲益的是CDM,即發達國家用資金和技術換取各種溫室氣體的排放權。

  德班會議是《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前,各國召開的最後一屆氣候大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奔赴德班前曾坦言,相對於前幾次的哥本哈根會議、坎昆會議等氣候大會,德班會議“壓力會更大”。“碳市場建立要花十多年,但毀掉它只是朝夕之事,我們期盼德班會議各方能為此釋放積極信號,即便《京都議定書》難以為繼,也要做好碳交易市場的‘善後’安排。”唐人虎稱。

  曾作為外交部條約法律司人員參與《京都議定書》談判的錢國強表示,為減少自身交易成本,歐盟可能在德班會議上要求中國、巴西等碳交易“大賣家”將現有的“按項目交易”升格為“按行業交易”,但目前中國尚未正式建立行業性的碳(排放)總量控制體系,不可能答應這一要求,而歐盟要實現減排達標,不可能長期對華僵持,更不可能完全放棄中國、巴西市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洪波指出,面對2013年“後《京都議定書》時代”全球碳交易框架的不確定性,歐美等發達國家近來寧可買碳價格在近30歐元/噸的非洲CDM項目,也不願意買基本在10歐元以下的中國CDM項目。“因為發達國家認為中長期減排義務不確定性大,非洲項目的碳排放配額遠小于中國,他們於是買近(期)不買遠(期),買小不買大。”陳洪波説。

  錢國強透露,在德班會議召開前夕,碳市場價格出現了較大一波的回落,其中,CDM項目的碳價格出現“腰斬”,並跌至每噸6塊多歐元的歷史低點“這與市場前景不明朗下國際買家持倉觀望有關,也與歐洲經濟低迷下碳排放量減少有關。”唐人虎更預計,在2013年前,全球碳市場的CDM項目交易量甚至可能因買家觀望被“腰斬”。

  隨著市場低迷,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指出,已有多家國際投行、銀行、基金公司等倒賣碳産品的市場機構,因碳産品賣不出去出現資金鏈緊張,進而大幅壓低項目業主價格,甚至與第三方審核機構合謀,找各種理由挑刺,即便項目獲得聯合國主管機構的簽發,也拒絕支付前期開發費用給業主。該人士感嘆:“這大大挫傷業主低碳投資的積極性,對中國低碳之路是個很不利的信號。”

  陳洪波稱,最壞的可能性是,德班會議無法就《京都議定書》在2012年底到期後的存續問題達成一致,中國不得不在2013年後與歐盟、日本簽訂雙邊、多邊協議去“賣碳”,歐盟、日本可能大幅提高交易門檻,在交易清單中排除工業領域的碳減排項目,甚至排除大型水電站等減排量較容易實現的項目,“給中國碳市場帶來很大衝擊”。

  唐人虎則樂觀預計,隨著2014年後歐洲走出債務危機而經濟復蘇,各國建立起新的碳減排約束機制,再加上碳交易機制和金融産品的創新,碳市場將迎來新的春天。受訪的多位專家也對此表示,雖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存在巨大分歧,但在“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碳減排”的認識上早有共識。錢國強透露,目前已有多個風險投資基金看多中長期碳市場,“抄底”以求未來在跨國碳交易中的高回報。

  一位參與《“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編制的專家則透露,即便全球碳交易框架在2013年後很可能以《京都議定書》之外的某種模式單獨得以存續,但由於歐美市場需求疲軟、項目註冊門檻提高,交易規模可能受到較大影響;而中國的因應之策,是建立國內的碳交易市場,以解決碳減排項目發展的融資難問題。

熱詞:

  • 京都議定書
  • 碳排放
  • 排放權
  • 交易機制
  • 價格跌
  • 交易規模
  • 德班
  • CDM
  • 中國出口
  • 交易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