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近幾年的房價過快上漲已經引發了一系列社會民生問題以及住房衍生需求的畸形發展問題,而近期在一些城市屢有上演的“房鬧”事件,其根源亦在房産價格遠遠偏離其價值本身。
國家統計局18日發佈最新一期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數據。好消息是,在歷經了19個月的三番五次調控加碼後,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終於在10月破滅。統計測算顯示,10月份70大中城市房價平均環比下降0.14%,首次實現整體回落。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數量繼續增多,比9月份增加17個,達34個。可以預見,未來房價下跌會進一步向二、三線城市擴展。
不過,就在國家樓市調控政策有效性開始顯現、房價“拐點”初現端倪之際,一些針對當前樓市調控政策的“雜音”亦不絕於耳。其中一個最新論調就是,“如果房價在北京、上海、廣州出現10%的下降的話,一定會帶來比房價上漲30%還大的社會問題,剛買房的年輕人一定會抱怨”。
表面上看,這個論調也並非全無道理。首先,房地産行業與國民經濟其他領域關聯度高,房價一旦下行,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建材、家裝、家電消費等上下游産業的發展;其次,房地産開發與住房消費一直以來依賴銀行“供血”,房價下行可能帶來相應的金融風險;最後,房價下跌帶來的資産縮水、“負資産”問題,有可能會導致“房鬧”及斷供事件。
但是,這個貌似合理的論調,卻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和房價下降可能引發“剛買房的年輕人抱怨”相比,恰恰是近幾年的房價過快上漲已經引發了一系列社會民生問題以及住房衍生需求的畸形發展問題,而近期在一些城市屢有上演的“房鬧”事件,其根源亦在房産價格遠遠偏離其價值本身。
這的確是個現實,因為價格偏離其價值帶來的泡沫,目前房地産領域積累了相當的金融風險。但如果就此認為足以“綁架”銀行,未免有些誇大其詞。銀監會日前明確表態,即使房價下跌50%,銀行的貸款覆蓋仍然能到達100%。
銀監會的表態自然有相應的依據。截至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業房地産貸款餘額達10.46萬億元,其中包括個人住房貸款餘額6.4萬億元,房産開發貸款餘額2.6萬億元,地産開發貸款餘額7887億元,以及一部分證券化房地産貸款。這些貸款佔銀行各項貸款餘額比重則為19.76%,遠低於許多歐美銀行房地産及相關資産佔比高達50%的水平。也正因比重較低,即使做個人房貸大量斷供這一最壞打算,恐怕也難以讓銀行真正“傷筋動骨”。且不論房貸大量斷供的這種假設實際上根本就不能成立在房價漲得比2009年還甚的2010年,銀行早已收緊房地産貸款,高位購房者只是相對少數。除了投機性購房外,高價自住性購房者除非是還款能力出了問題,否則基本上不會因為房價下降而斷供,因為這不僅意味著需要支出租賃成本,也意味著要承擔相應的購房機會風險。
關於房價是不是該降、降多少合適,有兩個數據更具參考意義。一是房價收入比。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合理房價收入比應當處於4至6區間,目前國內房價已遠遠超出居民可承受的合理範圍;二是租金回報率。有數據顯示,目前住宅市場的租金回報率已不足2%,一些特大型城市甚至只有1%。産權僅有70年卻要出租100年才能收回成本的房産,價格與價值早已相去甚遠。不難看出,房價只漲不跌,才會成為真正影響到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大問題。
令人真正擔心的是,此前,每當調控稍有成效,房價出現下降苗頭時,總有各種論調表現出憂心忡忡,又是社會問題,又是經濟結構問題。房價下跌就像“狼來了”一樣,喊了好些年“狼”都沒有來,一些人甚至覺得“狼”永遠不會來了。買不起房,事已不小,如果那些危言聳聽的論調最終左右了正在進行的樓市調控,進而影響了大家對國家經濟政策的信心,事就真正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