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是時候重新審視藥品招投標模式了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2日 09: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評論員 顧駿

  連日來,各路媒體集中揭露醫院藥價過高、暴利超過奢侈品的怪現象。央視記者隨機選取20種常用藥品,結果發現這些藥品從出廠到醫院中間利潤都超過了500%,最高甚至達到6500%以上。而醫生、醫院多環節參與藥品競標分成正是導致藥價飆升的“潛規則”。

  我國從2001年開始,全面推行藥品集中招標。為了遏制藥品虛高定價,發改委為每一種藥品制定了最高零售價,二甲以上的公立醫院必須按照中標價採購藥品,然後可以加價15%賣給患者,作為醫院的收入,但不得超過發改委規定的最高零售價。這樣的制度性安排聽上去十分合理,好像沒有什麼漏洞。然而不能否認的現實是,不少藥品的中標價遠遠高於出廠價。就拿央視《每週質量報告》的調查來説,比如山東方明藥業生産的2毫升20毫克的鹽酸奈福泮注射液,出廠價為每支0.32元,最高零售價被定為35.9元。人們不禁要問,如此定價到底為了什麼?這種定價方法又是如何出籠的?

  統一招標和藥品加成政策的初衷是為了保證醫院的合理利潤和正常運營,但因為制度設計中存在漏洞,使得這一制度成為蠹蟲寄生之沃土。其中關鍵問題在於,藥廠與醫院不自覺地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患者則成為他們共同“合謀”對付並獲取利益的對象。

  整個制度的核心是醫藥加成政策。在“以藥養醫”的基本策略指導下,為了讓醫院有給患者看病的積極性,給予醫院在藥品中標價的基礎上加成15%的權力。看似這個比例不高,但由於“上不封頂”,藥價越高,同樣的比例下,醫院利潤越高。在醫院靠自己養活,醫療也已形同“商業服務”的環境下,醫院進高價藥的積極性因而空前高漲。

  這種情形與正常的市場情境截然相反。通常,買方總希望價格越低越好,變身為賣方後,再賣個高價,可以多掙錢,因此,買方有動力尋求低價商品。但在統一招標的體制下,隨意加價的門是被關上了,但不管原價多少都可以按比例加價的窗戶卻被打開了,現在醫院只要抬高價格,就可以在同樣比例下獲得更高利潤。高價藥進醫院的大門由此打開,而且暢通無阻。

  醫院不但不反對,而且熱衷於進高價藥。醫藥公司當然更不會反對,因為統一招標體制並沒有規定中標價應該比出廠價高多少,所以作為醫藥代理的機構,醫藥公司更是“高高益善”,不可能有任何壓低藥價的積極性。畢竟,在他們那裏,加價的空間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對於藥廠來説,藥價高低也不是問題。儘管藥價高低同藥廠利潤無關,但銷量多少卻直接關係到利潤的總量。只要價格高了,醫院積極性大了,進的藥品多了,藥廠盡可以靠“薄利多銷”多賺錢。

  那麼,對於醫療保險制度和患者來説,藥價高低是個問題嗎?當然是問題,兩者的支出都會隨著藥價上漲而直線上升。問題在於,醫療作為一個高技術行業,知識的不對稱導致國家干預的有限,患者的剛性需求,更加劇了他們在醫院和醫生面前的弱勢只要掌握著處方權的醫院和醫生不反對進高價藥,病人是沒辦法反對的,只能無奈地接受高高在上的藥價。

  綜上所述,正因為醫生、醫院、醫藥公司、藥廠等多環節參與藥品競標分成的“潛規則”,讓藥品的中標價遠遠脫離了其原本該有的合理範疇。現在只有一個機構能夠粉碎這樣一個“醫藥界密謀”,那就是主持藥品零售價招投標、掌握著“最高零售價”制定權的有關部門及其專家團隊。如果他們能夠超然于利益之外,秉公辦事,那粉碎“醫藥界密謀”還是有可能的。

  遺憾的是,不知出於何種原因,專家們未能在關鍵時候挺身而出。有關部門則對這樣的制度漏洞疏于防範,由著蠹蟲們大搖大擺自由進出醫院的高價藥大門,生生把他們養得滋潤肥壯。

  (作者為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熱詞:

  • 藥品集中招標
  • 藥價
  • 高價藥
  • 醫院藥價
  • 潛規則
  • 患者
  • 醫生
  • 商業服務
  • 每週質量報告
  • 藥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