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蔡金水:中國該停止大規模徵地了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2日 11: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蔡金水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説過:21世紀人類最大的兩件事情,一是高科技帶來的産業革命,另一個就是中國的城市化。然而,今年公佈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城市化的水平大大快於原來的估計,由於計劃生育成效顯著,中國的人口壓力比原來設想的要小。這一現實大大改變了中國城鎮人口預期和對建設用地的需求,我們實際上已不需要那麼多建設用地和那麼大的城市規模,因此應該全面修改全國城市建設規劃,停止大規模徵地,充分利用好已徵存量土地,以保持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

  過去10年間,我國各類建設濫佔耕地呈現愈演愈烈之勢,冒進式城鎮化導致城鎮建設用地盲目擴張和無序蔓延,過度侵佔了大量的優質耕地。根據世界各國城市人均用地標準,平均1平方公里居住1萬人是合理水平,我國城市建設用地和農村建設用地共有34萬多平方公里,應能容納34億多人。但實際上我們34萬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只住了13億人,可見土地浪費很大。

  令人感到諷刺的是,我國實行著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政策,現在卻是世界上土地浪費最嚴重的國家。要改變這一狀況,途徑只有一個,就是徹底斬斷地方政府與土地的利益聯絡,讓他們不再能用地牟利,以地陞官發財。亂世用重典,中央必須敢於用霹靂手段,才能遏止當前土地問題出現的亂象,實現控地目標,走出困境。現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

  第一,必須全面重新修訂全國各城市的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大幅度提高土地承載能力和使用效率,把各地徵而不用、閒置荒廢的土地全部充分利用起來。不能像過去那樣每次修改規劃都要擴大城市規模,而是實事求是,大部分城市需要大幅度縮小城市規模。過去地方政府靠修編規劃做大人口規模換取用地指標,上世紀90年代各地總體規劃修編中,至規劃期限2010年,各城市人口規模相加,竟達20億人,遠遠脫離實際,至少需要砍掉一半。中央應該規定,新的城市總體規劃每平方公里土地居住人口至少不得低於1萬人,大城市還要更多。

  我國應該適應形勢,優先發展大城市。算全國大賬,局部的人口密集可以帶來全國土地的節約和整體生態環境的改善,更加有利於節約用地,是非常合算的。所以現在大城市不應該千方百計去限制、阻擋外來人口,而是要順應時代潮流,想辦法更好地適應,更好地去接納外來人口。等到全國經濟隨著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都發展得更均衡了,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昂、人口飽和,才會進入擴散階段,人口向其他城市分流。

  第二,要將土地收入由原來是地方政府自行支配的預算外收入納入預算內國稅,由中央統一掌握,全國合理調配,不再是哪個地方賣地最多,收入就最多。而且逐步把原來一次性收取70年土地出讓金改為年稅制,每年繳納土地使用稅。同時改革稅制,讓地方事權與財政收入匹配。這樣地方政府與土地的利益聯絡就會被割斷,從根本上遏止地方政府擴張佔地的衝動。

  同時通過正在進行的修改《土地管理法》,全面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進一步保護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地方政府不能隨便徵用農民土地。必須佔用的,誰用誰和農民直接談,必須按照市場價格給足農民補償,同時合理解決農民住房和就業問題,補償直接付給農民,保證農民生活有保障,生活水平不降低,而且地方政府無權截留農民的土地收入。

  第三,前些年,我們的城市化不僅沒有消除城鄉二元結構,而且在某些地方出現了城市二元結構和農村二元結構,反而擴大了城鄉差別,被稱為“偽城市化”。因此,必須儘快改革戶籍制度、社保醫保教育制度,取消戶口藩籬,讓2.2億農民工能夠真正成為平等的新城市居民。

  對已經離開農村長期生活在城市、不想再回農村的農民工,可以學習台灣的做法,對他們在農村的土地房屋進行贖買,由當地政府或用地單位按照不低於市場價格的合理價格收購,使他們有一筆能夠在城市安居樂業的資本。為了防止農民一次性花光這筆錢,以後落入生活無著的境地,可以拿出一部分為農民交足到退休的社保醫保基金,使他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剩下的一部分發給農民,作為他們在城市租房買房、基本生活費用,另一部分每月發放,大體相當於最低生活保障金,使農民不會流離失所,陷入絕境,成為不穩定因素。贖買的土地則可以復墾或合理安排,解決地方政府的用地需求。只有進入城市的農民都能紮下根來,和農村的土地徹底脫鉤,真正融入城市,我們的城市化才算成功。

  第四,城鎮居民拆遷在新《拆遷條例》出臺以後,要儘量不再大拆大建。不是絕大多數居民一致同意拆遷的地方不能進行強遷。拆遷要給被拆遷戶合理安置,並且要先安置後拆遷,使拆遷不再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導火索。

  第五,應該建立更好的住房保障制度。最理想的住房制度應該是覆蓋全體居民,“高端有市場、中端有保證,低端能保障”。居民住得起,政府負擔得起。富人可以買一些豪宅、高檔住宅,但是受資源限制,必須嚴格控制,高價出售、高額徵稅,比例不能超過10%。而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的住房要納入住房保障體系,學習新加坡的經驗,80%以上家庭都能享受到適合自己收入水平的不同標準的保障住房。租賃房佔到60%以上,讓買不起房的新工作、新結婚的年輕人、農民工、外來人口都能很快找到適合自己居住的房屋,讓他們安居樂業。

(作者為北京房地産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熱詞:

  • 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
  • 土地管理法
  • 住房保障體系
  • 中國的人口
  • 拆遷條例
  • 城市化
  • 東北振興
  • 土地使用稅
  • 用地指標
  • 諾貝爾經濟學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