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綠色蔬菜、有機蔬菜已被消費者所熟知的情況下,目前在珠三角地區部分超市又開闢了一個新的蔬菜專區——“供港蔬菜”,頗受消費者青睞。“供港蔬菜”包裝袋上標明了蔬菜檢測時間、種植基地土壤和水的SGS檢測報告號碼,這些檢測報告均可在網上查到。(10月30日《人民日報》)
前幾天,才有媒體披露“廣東供港食品連續16年沒有出現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98%以上。”想來,所謂的“供港蔬菜”大概就是其中一項。本來都是土裏生長的東西,卻因為按照香港質量檢測標準而成“供港蔬菜”,又因供量大而同時分銷于內地,並以其安全可靠贏得內地消費者的青睞。可見這年頭,只要安全放心,就會有消費者買賬。
從媒體報道的情況來看,“供港蔬菜”之所以安全可靠,來自於對生産、運輸、銷售等環節的全程監管控制,並且嚴格遵循基地化種植,按照香港標準檢測。如此高水準、全流程打造出來的食品,自然會保證質量。也就是説,內地並非不能生産安全食品,只是看能否嚴格執行安全生産標準,監管是否全程覆蓋。相比那些不計成本的特供食品,“供港蔬菜”更符合産業化生産標準,能夠大規模推廣種植,以滿足民眾對安全食品的需求。
“供港蔬菜”理應成為食品安全的一個標桿,向全國範圍推廣經廣。只要把生産效率提高,搞規模化經營,就能逐步降低成本,生産出適應國人消費能力的食品。而且,相比毒食品而言,安全食品的生産成本雖高,但是可靠性好,信任度高,則市場銷售成本會隨之降低。若將因毒食品而引發的社會代價折算進來,則以“供港蔬菜”模式生産的安全食品性價比就更高了。
這些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經讓民眾身心疲憊、窘困不堪,對國産食品信心喪失。不少人自尋出路,下鄉包地種菜、發豆芽、榨豆漿等自救方式,試圖突破毒食品的包圍圈。但是,這種小範圍的自我救贖,只能解決小部分問題,卻無法改變大環境的食品安全惡化現狀。從長遠來看,必須走産業化規模經營,嚴格遵循高水平的安全食品標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全程監管制度,方能打造出全方位的食品安全。
“供港蔬菜”的暢銷,亦顯示出居民消費水平正在提高,能夠消費起更高價格的食品,未來安全食品的市場將會很大。而只要生産出安全放心、價位適當的食品,就能在食品危機中突圍,贏得消費者的擁戴。“供港蔬菜”為我們指出一條解決之路,就看接下來如何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