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幾乎每年底都會如期而至的“油荒”,今年發生的時點頗為蹊蹺。石油巨頭“收之桑榆”的意圖耐人尋味:不久前全國開徵資源稅後寥寥數日,“兩桶油”便高調呼籲減收“暴利稅”;針對民營加油站的柴油斷供、限購,又發生在發改委下調成品油售價的半月之內。
用純粹“巧合”來解釋如此高頻的時點碰撞,顯然難堵悠悠之口。
“現在部分分銷公司,假設原先每天需要供應100噸柴油,如今到貨入庫的還不足50噸。 ”昨日,華東區多位煉廠人士對晚報記者證實,除了供給一些“黃金客戶”,絕大多數柴油是用於保證自己旗下加油站供應。
根據民營油企發言人、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的説法,全國正有過萬民營加油站面臨柴油斷油問題。究竟是季節性緊張的自然規律,還是寡頭聯手逼宮的罪惡陰謀?經常爭議纏身的中石油、中石化再度坐上輿論審判桌。
追問1
供應緊張是季節性因素還是刻意為之?
“我只能告訴你,我們的庫存只能保證自己旗下加油站的供應。 ”昨天,中石化上海石油分公司相關負責人回應記者時表示。儘管言之鑿鑿,聽來卻別有隱情。
只能確保“巨頭係”,是確實無油可供還是刻意對民營加油站實行銷控?上述負責人未正面解答。但石化系統內一位銷售人士卻在私底下對記者如是説:“民營加油站本來就不是我們供應的主渠道,現在一看到沒錢賺就跳起來了? ”言辭中的立場傾向不言而喻。
一組官方數據或許更顯露出供需市場的真實端倪:發改委數據顯示,1-9月國內生産成品油18428萬噸,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為18043萬噸,二者之間仍有差額。
7月1日後,國內成品油關稅大幅下調,促進了成品油進口。其中,8月我國進口成品油 341萬噸,同比增長33.2%,柴油進口增幅更是達到61%。
結合籠統數字看,“油荒”發生的必然性似乎沒有多少有力支撐。但記者也注意到,由於中石油、中石化等手握油源的寡頭的諸多數據本身並不透明,信息的嚴重不對稱導致了外界每一次對供需實際情況的分析都顯得尤為困難。
“當下供應緊張的現狀究竟是因為大區沒有調配到分公司呢?還是煉廠煉了油卻沒有向外放油?這個問題外界很難去把握。”卓創資訊汽柴油分析師朱春凱對記者坦言。這意味著公眾想要拿到“油荒是刻意為之”的直接“把柄”,幾乎不可能。
不過,一些外圍的推測仍可以提供線索。 “如果只是按照傳統季節性因素,比如秋收等,一般那麼大的公司都有産能和出油的前期規劃,包括地方煉廠檢修缺口怎麼補充,檢修計劃早在一年前就已經知道了。 ”朱春凱對記者分析,雖然開工復産的日期受生産事故等意外因素影響,但理論上不可能因為季節性的常規事務而直接造成嚴重的缺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