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貨幣緊縮的環境下,上市公司紛紛借道再融資。今年以來,推出增發和配股預案的公司就有254家,預計募資金額分別為5874.86億元和500億元,二者合計超過6000億元。
與旺盛的融資需求相比,A股市場走勢卻顯得很不給力。在此局面下,不少上市公司使出渾身解數不斷修改或縮減其再融資規模,以期“瘦身”後的再融資方案能夠順利成行。
在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變通策略中,增發變配股是其重要的“殺手锏”。中國北車10月10日宣佈終止定向增發議案,但同時又拋出一份配股方案。此前,中國北車雖然已對增發價格和募資金額作出調整,但股價一路下跌使得定向增發計劃夭折,新的配股方案無論募集金額還是募投項目都有所縮水。
增發“瘦身計劃”則是再融資的又一變通策略。繼今年4月22日、6月23日兩度調低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後,芭田股份9月22日公告稱,公司擬將用自有資金投向募投項目的1363.3萬元從增發募集總額中扣除,扣除後募資總額不超過6.61億元,增發股票相應調低為7100萬股。
另外,讓大股東為再融資“埋單”,也成為上市公司的權宜之計。在經歷高鐵事故後,中國南車股價一路下滑,9月17日發佈公告,終止實施原定向增發議案,新的增發計劃融資規模從此前的110億元下調至90億元。尤其重要的是,再融資的發行對象也從兩名變為不超過十名,大股東南車集團更是擬以不低於60億元現金參與認購,南車集團儼然成為了上市公司此次再融資的“包銷商”。
跌破擬增發價現象日漸普遍,也將在客觀上制約再融資的步伐。統計顯示,剔除暫停上市的股票,今年以來披露增發預案的股票共計228隻,其中126隻股票的還權後收盤價已低於預案的擬增發價,處於未發先破的狀態。
《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