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國糧食生産“八連增”在望 專家稱基礎尚不穩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3日 17: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石岩)“應該看到,儘管取得了這樣的成績,但農業增産的基礎仍不牢固。”23日,談及中國即將取得的糧食總産“八連增”,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周立如是提醒。

  中國農業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全國秋糧豐收已成定局,今年全年糧食總産有望邁上11000億斤的新臺階,實現連續8年增産,單産和總産將再創歷史新高。

  “這其中,氣象條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孫立城表示,總體看來,今年的雨熱條件比往年要強,在其所處的主要糧食主産區東北,今年是“二三十年從未遇到過的好氣候”,“雨熱同季”給農作物生長提供了很好的增産條件。

  周立也持相似的觀點。據他介紹,影響農業生産最主要的因素是自然因素,至於明年的氣候是否會繼續有利於作物生産,“目前很難説”。

  對於促成糧食生産“八連增”的人為因素,孫立城分析,2004年以來,中央一系列惠農政策使農民發展糧食生産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孫立城提供的數據顯示,2003年以來,全國21個省區糧食播種面積實現了恢復性增長,相較于2003年之前的嚴峻形勢,這是一個“可喜的轉變”。

  周立則指出,目前中國的種糧收益還比較低,地方政府對糧食生産的投入還不夠,長期抑制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在他看來,這是制約糧食穩定增産的一大因素。

  除了中央的一系列惠農政策,孫立城認為,2011年聚焦農田水利的中央“一號文件”初見成效,也對糧食增産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他以吉林省為例,稱該省在中央“一號文件”的框架下,推進1000萬畝耕地的節水灌溉,既節約了水資源,又促進了玉米等作物的生長。

  對於“一號文件”,周立認為,這種基礎設施的建設短期內很難收到明顯成效,在最近幾年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不到位仍舊是制約糧食生産的一大軟肋。

  周立還補充説,某些地方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侵蝕了大量的耕地,這種勢頭倘不及時扭轉,將成為影響糧食增産的又一短板。

  “八連增”在望,“九連增”能否實現?孫立城表示,這很大程度上要“看老天臉色”。人為因素方面,應堅持不懈加強農業科技的研究、推廣及應用,尤其是加強優良品種的研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