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股市有一個奇特現象:每當行情大跌之時,讓人眼花繚亂的或“救市”或“維穩”的呼聲就會甚囂塵上。在此過程中,一些頗具中國股市特色的詞彙也應運而生,“政策底”和“國家隊”就是其中代表。
“政策底”的來源已經不可考,估摸著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它不是一個恒定的絕對值,而是指決策者所認可的A股最低點位。當A股跌出這個區域時,管理層必將出手護盤。歷史上公認的政策底,包括2008年4月的3000點,以及2008年10月的1700點,在這兩個點位上,管理層出於金融危機下的“維穩”考慮,分別出臺了下調印花稅、匯金增持三大行等重磅利好,而當時A股也確實是應聲而起,分別回到了3700點和近3500點高位。
由此看來,“政策底”確實有跡可循,但問題卻是它的“認證者”究竟是誰?實際上,從二季度開始,關於“政策底”的討論就時不時地蹦出來囂張一下,五六月時它還是2800點,而後大跌時又變成了2500點,前段時間更誇張,甚至一度淪落到了2200點。由此看來,目前所謂的“政策底”,似乎更多只是各路股評人士的一廂情願。
與此同時,在2007年10月的逃頂,以及2008年10月的抄底之後,“國家隊”一詞也成為千萬小散在逆境中的最後指望,一舉一動都具有風向標意義。今年5月底,A股“老大哥”中石油被集團增持後,投資者對於“國家隊”抄底護盤的預期劇增;7月28日,中石油尾盤放量飆升,“國家隊”入場護盤聲音再起;8月9日,更有社保基金賬戶所在的證券公司人員“爆料”,社保基金開市後不久進場至少百億。這三次傳聞都引發了股指的一時振奮,但A股積弱情緒卻始終未曾改變。
數年來的股市見證了一個道理,除了金融危機那種極端時候政府迫不得已的出手之外,所謂“維穩”“政策底”這些概念,大多數時候恐怕只是嘩眾取寵的噱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