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時下,“痛苦指數”成了熱門話題。諸如“交通痛苦指數”、“稅負痛苦指數”、“春運痛苦指數”等林林總總。其實,“痛苦指數”是70年代經濟學家的詞彙,通過對當期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比對,以求得衡量普通民眾不愉快的感受度。
房價高企乃民生之怨。有人曾怨嘆,一家人要一二十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一套房。理性地講,房價雖是一种經濟指標,可它寄挂著民眾的購房能力,或者説是購房支付能力。我們在調控樓市的同時,也應當關注一下民眾的“購房痛苦指數”。
什麼是“購房痛苦指數”呢?我們的寶島台灣推出了這樣一個公式:購房(台灣稱購屋)痛苦指數=家庭收入總和/房屋總價。
據報道,台灣最貴的房子在台北市,而台中、台南、高雄等地房價並不高。因此,有人測算,台北市的痛苦指數最高,平均一家人要13.2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一套房。而台南地區,指數僅為4.6,人們幾乎感覺不到什麼痛苦。
我們不妨關注一下近日《遼沈晚報》的一則新聞,報道稱,買房後如果房價下降,瀋陽市開發商將給消費者“補差價”,瀋陽市近百家開發商共同做出此項承諾。
看完此條新聞,人們不免疑慮:開發商“補差價”的承諾是因為“將來房價會降”而掏出的“安民告示”,還是開發商預判“房價根本不會降”的豪言壯語呢?
我們不妨回頭看一下《上海證券報》的報道,央行15日發佈的三季度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對當前房價水平,75.6%的居民認為“過高,難以接受”,較上季提高1.3個百分點,為2009年有調查以來的最高值。對下半年房價走勢,僅有8%的居民預期“下降”,而41.1%的居民預期“基本不變”,37.9%的居民預期“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調查結果還顯示,雖然居民認為房價過高,但是在各主要投資方式中,選擇“房地産投資”的居民佔23.6%,比上季提高1.4個百分點,仍為居民投資首選。
那麼,在密集的樓市調控措施下,為什麼百姓對將來的房價下降預期竟是無法盼及的“奢望”呢?
一方面,儘管“限貸”、“限購”、“限價”等政策相繼出臺,但政策並沒有真正“落地”。至今,沒有一個地方政府能夠把所在地的房價量化標定,我們當然也無法得到一個比較權威的“購房痛苦指數”;另一方面,一些所謂的調控有效數據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那可是“霧裏看花”,一些機構公佈的房價指數和一系列數據與普通民眾的實際感受存在很大差異,難以服眾。
房價合不合理,購房痛苦指數高還是低,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當地的老百姓。再者,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各地房價水平不一,沿海和內地、大城市與二三線城市、城市與郊區農村的痛苦指數自然也不可能相同。所以,樓市調控應當根據不同地域民眾的“購房痛苦指數”,制定一套有分別、有差異、避免“一刀切”的調控措施。這樣,樓市調控才能更為有效,民眾對調控政策的信心才會逐漸增強。(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