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評論員 崔濱
如果不是媒體費盡週折的艱苦調查,公眾怎麼也不會想到,以寬厚仁愛示人的慈善組織,竟然還是聚財有方的商家。從中國紅十字總會,到世界傑出華商協會,再到河南宋慶齡基金會,屢屢在媒體面前“見光死”的公益慈善組織,一次次暴露出權力借慈善之名違規攫取財富的痼疾。灰暗的慈善死角,正迫切等待信息透明、管理公開的制度陽光。
一次基金會中心網數據庫的排名,讓低調的河南宋基會“脫穎而出”,這個如今資産已近30億元的公益基金,已經連續3年榮膺中國實力最強的慈善基金。然而另一方面,河南宋基會的公益支出,卻遠遠低於《基金會管理條例》中,“公益事業支出不得低於上一年總收入的70%”的規定。如此龐大的資金是從何而來?又去向了哪?
事實有些令人咋舌,這個披著慈善外衣的公益機構,旗下竟然擁有名目繁多的投資公司和房地産公司,而通過這些亦官亦商的身份,河南宋基會上演了一齣讓其他企業“羨慕嫉妒恨”的生財好戲。
借助公益的名義和慈善的壟斷優勢,宋基會無論是拿地還是進入其他市場領域,都能獲得政策和稅收的優待;而公募基金的特殊身份,又使得它的資金賬目能夠輕易避開財稅的審計。正是借助這些制度“黑箱”,一邊以捐贈旗號募資、公益投資,一邊拿慈善名義避稅的河南宋基會,不僅成為斂財的工具,更變異為部分企業逃避納稅甚至洗錢的灰色渠道。
其實,對於像河南宋基會這樣的慈善公益組織,《基金會管理條例》有著明確的規定:基金會應當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則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不得投資期貨、藝術品和奢侈品;以及違法進行貸款和提供擔保。但糾結了各方利益、長期以權力尋租市場的河南宋基會,再次説明監管制度的薄弱和信息公開機制的空白,讓違規成本幾乎為零的慈善組織,可以輕易淪為無視市場規則、肆無忌憚攫取財富的畸形工具。
對公信力和道德規範要求極高的慈善事業來説,不撒謊、不貪財、不戀權、不圖名,是慈善的底線要求。這一方面需要從業者和組織的精神信念,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制度建設和信息公開披露機制的完善。日前民政部公佈的慈善組織及政府部門應在捐贈款物撥付後一個月內,向社會披露捐贈款物撥付和使用詳細信息的《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徵求意見稿)》,為慈善事業的公開、透明,送來了第一縷陽光。而今後,還應該有審計、會計等更多的政府部門和第三方中立機構,加入慈善事業的監管和引導中來,將公益慈善真正做成“玻璃瓶裏的事業”。目前,牽連到河南宋基會的兩個地産項目已被停工,這可以被視為整頓問題的一個開端,但也不能僅僅把癥結歸結于河南宋基會建豪宅。
河南宋基會,以及此前紅十字總會、中國慈善總會爆出的亂象,表面上看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具體情況,但問題的出現,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深刻地反映出我們這個社會固有的某種缺陷,比如政府對公益性機構的監管失效、公益組織在事實上的權力壟斷、外部競爭長期缺失,以及社會監督乏力等等,都是導致問題出現的必然因素。如果看不到這些根本性的問題,只簡單地譴責出現問題的公益組織,或者處理幾個責任人,那就不可能解決公益組織健康發展的制度性困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