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人民財評:美債危機是面鏡子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25日 14: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理財頻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文作者:劉磊,人民日報總編室副主任。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大學,初學歷史、再學新聞。到了人民日報,當過駐站記者,幹過夜班編輯,在要聞版、視點版、體育版、經濟版等多個版面漂泊多年。業餘時間讀點閒書,也寫了幾本閒書《百年中國紀事》、《祭往——輓聯裏的近代名人》等。

  拜登走了,臨走前,在川大演講時再次對美債資産的安全作出保證,信誓旦旦地説美債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投資去處。政治家的保證自然不能太當真,更多的只是個姿態,但另外一方面,拜登的“自信”似乎也並非全無根據。

  標普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這意味著美債風險上升,美國人應該為他們發行國債支付更高的利率才對,但事實卻恰恰相反,美國國債中標利率不升反降。被降級後的美債不但沒有被市場拋棄,反而更受歡迎了。

  看起來不合理,甚至有些吊詭,但其實並不奇怪。市場上比美債安全性更高、收益更高的投資産品不是沒有,但對於像中國這樣高達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來説,只有美債擁有足夠大的“盤子”能夠承接。換句話説,對於任何投資標的物而言,3萬億都是不堪承受之重。事實上,即便是對於中國自身經濟而言,3萬億的外匯儲備也太多了。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今年早些時候的一次論壇上即坦言,外匯儲備已經超過了我國需要的合理水平,外匯積累過多,導致市場流動性過多,增加了央行對衝工作的壓力。更有評論稱,我國擁有的天量外匯儲備已經成了“燙手的山芋”。

  外匯儲備從曾經的“香餑餑”到“燙手的山芋”,戲劇性的變化其實就發生在過去的短短幾年間。早些年,外匯儲備一直被認為是國力的象徵。為了盡可能多地換回寶貴的外匯,國家的政策也是從多方面鼓勵出口,以致于在很長時間裏,“出口創匯”是眾多企業孜孜追求的目標。

  檢索人民日報,“出口創匯”一詞在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幾年保持著很高的出現頻率,每年都有上百篇稿件、甚至數百篇稿件中出現“出口創匯”一詞,絕對算得上經濟報道中的“熱詞”。但從2005年起,“出口創匯”在人民日報上的出現頻率陡然下降到50次以下。

  如果對照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的數據,會發現我國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正是發生在2006年2月底,到10月底更是突破1萬億美元,此後增速越來越快。從199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到突破1萬億美元,用了10年時間;但從1萬億到2009年4月突破2萬億美元,只用了不到3年時間;從2萬億到今年第一季度突破3萬億更是只用了兩年時間。

  外匯儲備的飆升與“出口創匯”詞頻的下降,兩者在時間上的“巧合”,體現的是我們對外匯儲備的認識在變化。

  對於一個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裏外匯儲備幾乎為零的國家(在1979年之前,中國外匯儲備從來沒有超過10億美元)來説,外匯當然是十分寶貴的,千方百計鼓勵出口創匯更是理所應當。只是當外出儲備以超出我們想象的速度飆升時,我們才發現,外匯儲備竟然是柄“雙刃劍”。一方面,確實是國力的象徵,能提高國際社會對我國經濟和貨幣的信心,增強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但另一方面,超出正常需要的外匯儲備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麻煩。首先是鉅額的外匯佔款壓縮了貨幣政策的調控空間,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就意味著央行為此投放了近20萬億元人民幣的基礎貨幣,這不可避免地加大了通脹壓力,引發資産泡沫。其次,外匯儲備的激增,也帶來人民幣升值壓力,誘發貿易摩擦。

  我們為鉅額外匯儲備付出的代價還遠不止這些。在每一塊錢的美元背後,都有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血汗,以及那些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成本。我們犧牲了健康、犧牲了環境、犧牲了稅收,讓廉價的商品賣到全世界,才換回這麼一大把美元。可等我們手裏有了這麼一大把美元,卻發現陷入了“被綁架”的困境:除了繼續購買被降級且時時有貶值風險的美債,還真沒什麼更好的去處,除非攥在自己手裏任其貶值。

  美債危機爆發後,對美國是一片鋪天蓋地的責罵聲。其實,責罵無濟於事,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反問自己:我們要這麼多外匯儲備有什麼用?我們為什麼要不惜付出環境、稅收等高昂的代價來一味鼓勵出口?我們的出口導向政策是不是該下決心調整了?

  美債危機其實是面鏡子,照出了美國經濟的頑疾,也照出了我們自身的問題,不可等閒視之。

責任編輯:周紅艷

熱詞:

  • 美債危機
  • 鏡子
  • 出口創匯
  • 外匯儲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