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1.16萬億美債風險依存 中國外儲真實收益成疑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3日 06: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美國時間8月1日,美國眾議院通過調高美國債務上限的議案,為議案的最終通過掃清了道路,亦使得美國債務違約的警報暫時解除。根據兩黨達成的協議,允許美國總統奧巴馬分三步提高總額為2.1萬億至2.4萬億美元債務上限;同時政府要在10年內至少削減2.1萬億美元的開支。

  作為美國以外的最大美債持有者,中國或許可以暫時松一口氣。但分析人士認為,議案通過只是令美國債務問題爆發時間點延後,美聯儲推出QE3的預期增強,美元也勢必將貶值,同時中國的外匯儲備仍在增長而新增部分仍被迫購買美債,長期內中國仍將受到美債問題困擾。

  “問題的關鍵是美國控制公共開支情況和經濟增長情況,這兩個問題解決不好,債務問題無非是短期內集中爆發和長期慢慢爆發的區別。中國持有的美債損失是在所難免的。”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斌表示。

  “我們的貨幣,你們的問題。”40年前,美國時任財長康納利對美元做出如此評價。最近幾個月,由於美債問題僵持不下,中國等擁有大量美債的國家再次面臨這一尷尬處境。

  美債收益較低

  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5月中國持有1.1598萬億美元美國國債,仍為最大持有國。

  同時,截至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餘額高達3.1975萬億美元。據研究人員測算,在中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産比重在60%-70%之間。除了美國國債外,中國外匯儲備還購買了相當一部分美國機構債和公司債,中國持有的廣義美債總規模估計在1.6萬億美元以上。

  今年5月美國達到債務上限之後,提高債務上限的議案便陷入兩黨之爭,久拖未決,令美國債務違約的風險變得切實,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安全和收益問題亦再度受到關注。

  投資如此之大的美債規模,收益情況如何?由於公開信息甚少,對此外界頗多揣測但甚少做實。

  據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斌對2002年1月-2009年12月樣本期內,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收益的測算,在此期間美元資産名義收益率均值達到了4.76%,真實有效收益率均值達到了2.04%。與之相比,歐元和英鎊資産的真實有效收益率均值分別為7.29%和2.75%,均高於美元資産收益率。

  與此同時,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名義收益率均值在歐元比重較低和較高的情景估算下分別達到了7.73%和8.23%,真實有效收益率均值則分別達到了3.20%和3.62%。

  “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名義收益率與進口商品籃子購買力衡量的外匯儲備真實有效收益率在運動軌跡上並不一致,二者在樣本期內的相關系數只有0.36。特別是在2007年以來,二者運動軌跡在劇烈波動的同時還經常出現明顯的背道而馳。”張斌表示。

  “美國國會達成協定是預料之內的事情,因為這只是個黨派利益博弈而已。美債最終並不存在嚴重違約風險。況且中國持有的美債,很大一部分是持有到期的長期債務,即使價格短期波動,但信用風險應該不大。”戰略規劃部宏觀經濟金融研究處副處長付兵濤表示。

  張斌則認為,如果這次提高債務上限沒有通過,或許反而能夠逼迫美國大幅削減開支。“如果沒有通過,金融市場會對美國國債和美元進行懲罰,美國別無選擇只能削減開支。這是比較極端的

  方式,但現在要大幅削減開支會很難,主要是醫療保健等支出削減很困難。”

  對於美國削減開支的前景,信用評級機構亦不看好。標普和穆迪均稱,只有美國開支削減規模達到4萬億美元,才會確認美國的AAA評級。而最終通過的議案中削減開支的規模還不足2.5萬億美元,這意味著評級機構未來仍可能調降美國主權信用評級或評級展望。

  “上調債務上限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不能給投資者中長期的信心,未來評級下調不可避免,這對中國持有的美債價值會有直接影響。”張斌稱。

  誰的外匯儲備?

  美債問題廣受關注,對應的是中國民眾對外匯儲備收益縮水甚至虧損的擔憂。不過,近日外管局發文,對“外匯儲備是老百姓的血汗錢”的説法進行澄清,卻引起更大的爭議。

  其間,外管局稱,“外匯儲備是由人民銀行通過投放基礎貨幣在外匯市場購匯形成的。在人民銀行買入外匯的時候,已經向原外匯持有人支付了相應的人民幣。換句話説,外匯儲備形成過程中,企業和個人不是把外匯無償交給國家,而是賣給了國家,並獲得了等值人民幣。這些交易都是出於等價和自願的原則,企業和個人的經濟利益在外匯和人民幣兌換時已經實現。”

  一石激起千層浪。針對外管局的這一説法,包括普通民眾和專家學者在內的人士紛紛“拍磚”。“如果説外匯儲備不是老百姓的錢,那到底是誰的錢?”不少人發出這樣的疑問。

  “對於外界質疑的有些澄清是能夠達成共識的,有些澄清則在表述上存在問題。外匯儲備是誰的錢?每多發行一單位貨幣,大家手裏原有的貨幣價值就下降,這就相當於徵稅。公共財政徵稅還要服務於老百姓,那麼用鑄幣稅發行的錢去買外匯形成外匯儲備,是不是也要服務於老百姓的利益?”張斌直言。

  付兵濤亦稱,外管局購買居民的外匯,用的是基礎貨幣,而基礎貨幣背後是國家信用,國家信用則來自於中國經濟增長以及居民的信託和信任,也是央行對全體居民的一種負債,“因此不能説外匯儲備與老百姓無關”。

  “換個角度對比一下,日本的外匯儲備並不在央行賬上,而是在日本大藏省(財政部),大藏省似乎不能説這些外匯儲備與日本居民無關。”他表示。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教授郭田勇(微博)指出,央行收購外匯理論上是有問題的,因為按照商品貨幣對應原則,凈出口這部分商品明明不在國內消費,央行卻為此投放人民幣,有人為製造通脹的嫌疑;其次,假如央行不收購外匯,外匯儲備自然會散佈於民間。

  “要讓外匯儲備不增長那麼多,央行不在市場上買外匯不就行了嗎?關鍵是不願意讓匯率升值,自然外匯儲備越來越多。所以外匯儲備完全是干預的結果。”張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