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資投行業務大躍進,今年新股保薦數目首次超越外資投行。截至7月25日,中資投行參與保薦的股份有22隻,佔總數的55%;另外,獨家保薦的有13隻,平了去年全年紀錄。有券商預測,企業迷信外資的局面將進一步打破,預計今年全年有90至100隻新股上市,中資投行保薦企業有望保持在5至6成。香港商報記者 張威紅
據本報統計,截至今年7月25日,本港上市集資的新股共40隻,當中中資投行有份參與保薦的有22隻,數目超過一半,為歷年來最好成績。比較去年全年85隻新股上市,中資投行參與保薦的有35隻,佔約38%;而今年上半年中資投行獨家保薦數目就有13隻,已經平了去年全年紀錄。
此外,中資企業仍是本港新股市場的主力軍,今年上市的40隻新股中,有35隻是中資企業,佔總數8成,其餘5隻分別來自日本、意大利、美國等。
創佳績背後3大原因
招商證券(香港)投行部董事總經理溫天納接受本報專訪時,總結中資投行創佳績有三大主因,「今年市場不是特別好,外資投行不願冒風險,推項目的動力大減。」他説,中資投行紮根內地,見內企有融資需求,在壓力使然下,推動力度明顯較大。
「越來越多中資券商赴港成立子公司,目前已超過30多家(包括傳統券商和銀行係投行),整體競爭力強大了,保薦數目自然就多了。」
國泰君安(1788)國際執行總裁兼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會長閻峰接受本報專訪時則提到另一個原因,「銀行係投行如建銀國際、中銀國際等,受惠母公司累積的大量企業客戶,建銀國際今年保薦項目多,依靠母公司的強大客戶群有關。」
欠缺海外銷售網絡
然而,中資投行尚未打開海外市場,主要客源集中在內地。今年上市的5隻外資新股,如PRADA(1913)、新秀麗(1910)、嘉能可(805)均沒有中資投行參與。閻峰和溫天納均表示,「欠缺海外銷售網絡是中資投行的最大弱點。」主要原因是中資投行起步較慢,在5、6年前才逐漸開始建立,海外大戶對中資投行的認識很少,因此海外大型企業,或中資大型企業基本不找中資投行做保薦承銷。
從目前看,中資投行在保薦中小企業有明顯優勢。閻峰舉了個例子,6月份上市的翔宇疏浚(871)保薦人為摩根大通,根據過往經驗,一般保薦人都會兼任股份承銷商,但該行根本不能把股份賣出去,最後要找國泰君安和建銀國際擔任承銷商,才把國際配售股份賣出去。翔宇疏浚集資額約8億港元。
人情味攬得中小企
中資投行的另一個優點是:「在講求人情味的中國,外資投行唯利是圖的做法越來越不受落」。溫天納説,外資投行把企業保薦上市後,通常是拍拍屁股走人,持續保薦人或合規顧問等角色他們不會做,原因是無利可圖,相反中資投行一般都會完成相關責任。
閻峰説,中資投行下一步目標是借助人民幣國際化拓展海外網絡,具體包括小QFII、小型直通車等政策走出去。他認為,現時市場環境與07年不同,A股股值不高,政策開通不怕對市場造成衝擊。至於遲遲未有動靜,則與領導決策有關。另外,中資投行將陸續在港成立駐點,團抱起來力量更大。閻峰表示,即將赴港成立子公司的券商起碼有5家,包括方正、中信建投、銀河、東方、長江等,市場佔有率將大幅提升。
借人民幣國際化走出去
溫天納表示,金融海嘯對外資投行影響很大,見市場氛圍不佳,即不敢推項目,中資投行則要趁「敵退我進」,打造全方位國際級投行,除IPO業務外,還有經紀、資産管理、衍生工具等業務,目前投行業務發展勢頭最好,而資産管理和衍生工具相對較慢,品牌需要較長時間建立。現時,中資投行中只有中銀國際發行衍生産品,國泰君安申請已獲證監會批准,會因應市場環境適時推出。
閻峰和溫天納均強調,中資投行下一步要做的是爭取更多承銷工作,因承銷收入才是大肥肉。閻峰説,保薦費越降越低,甚至不收,過往五、六百萬,現在一、兩百萬。中資投行收取的承銷費一般為2.5%至4.5%,外資行稍高,收取4.5%至6.5%不等。
爭取更多承銷工作
溫氏估計,市場環境不再惡化,全年到港上市企業有90至100家,中資投行保薦數目有望保持上半年的增長勢頭,全年佔約5至6成。該行下半年有2至3個保薦項目,至於儲備項目則有幾十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