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專家認為,破解數字需要公開更詳盡的預決算數據,審計監督也需跟進
■ 綜述
按國務院的部署,各部門需在今年6月底之前公開“三公經費”。然而,截至6月底前,僅有科技部公佈了此項內容,而且僅公佈了一個數字。其他部門則是7月才陸續公開,截至昨日還有10多個部門未公開。在公開標準、詳細程度等方面,專家認為有繼續改進的空間。
【時間】
公佈時間最晚超期1個月
國務院要求,各部門需在今年6月底之前公開“三公經費”。然而,截至昨日,還有10多個部門未公開。
對於公開延期,上海財經大學財政系主任蔣洪表示,這説明這些部門有令不行,本身就不願意公開。被迫公開,也是一種敷衍的態度。
從公開的具體時間看,一些部門選擇在週末或半夜公開。國家發改委、監察部、衛生部、交通運輸部、國家知識産權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水利部、中國地震局、農業部、鐵道部等部門均在週末公佈了各自的“三公”賬單。
中國紅十字會則在7月19日半夜零點左右公佈了“三公”賬單。
全國人大代表葉青表示,這些單位選擇了臨近週末的時間,甚至下班後才公佈“三公”經費,也體現了其技巧性。因為週末關注度小了,“挨罵”的可能性也就小了。但如果公開的結果與公眾的期待差距很大,就是玩弄技巧也無濟於事。
【內容】
信息簡略不足以讓公眾監督
公開“三公經費”,自然不是為了讓民眾看個熱鬧,而是要讓民眾看清“門道”,進而監督政府部門的花錢行為。然而,從現有數據看,僅僅是一個宏觀的、籠統的數據,如何更加細化?
“三公經費”説起來簡單,但公佈的每一項數據所代表的內容到底是什麼,似乎又不是那麼明確。此前,中科院解釋去年公車消費之所以超過7000萬元,是因為其有近千個野外觀察臺站。這是不是意味著中科院公車開支裏面,還包含了一定的科研經費?而商務部解釋因公出國經費比例過高,是因為“與商務部的工作性質有關,與我國在國際格局中不斷演變的地位有關”。
專家表示,從這些部門的解釋來看,當前公佈的“三公經費”,很可能是混雜了大量科研項目和業務開支的經費在內,如果是這樣的一個“大雜燴”,民眾該如何去判斷具體的數字到底是合理還是不合理?
此外,更多的部門則是選擇了只公佈數字,不給予説明。這樣一個籠統的數據,讓公眾如何監督?
【標準】
口徑偏窄僅含財政撥款
專家表示,從公佈的情況看,此次各部門公佈的“三公經費”,僅是財政撥款涵蓋的內容。但事實上,很多部門除了財政撥款外,還有很多其他收入。對於一些單位的預算外資金,按照相關政策是自收自支,一些違規收費或來源不明收入,比如“小金庫”等,則無法進行監督。
據統計,2010年各部門預算中,不少部委的財政撥款佔其總預算收入的比例都在80%以下。其中教育部64%、農業部66%、民政部65%、財政部67%等,部分部門如衛生部、中醫藥局等,其財政撥款佔預算收入的比例更在20%以下。
口徑窄可能有哪些問題?對此,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系主任曾康華表示,“三公經費”無具體門類,雖然各單位財務部門應該都有基礎數據,但在對外公開時,其是否會把一些項目支出裏面的相關內容都扣除來一一統計,很難説。
【監督】
應對公開事項進行審計
公開的“三公經費”信息就真實嗎?以公務接待費為例,商務部108.53萬元、科技部191.49萬元、住建部26萬元。處於高消費地區的北京的國家部委,每年這麼多招待費,甚至遠低於一個地市級部門的實際招待費,這種可能性在哪?
上海財經大學蔣洪教授表示,可能的原因是,財務報表上的公務招待費不能真實反映實際支出,招待費隱藏在約束較弱的會議費、培訓費等會計科目中,或者這些部委將這些支出轉移到了下級部門或關聯企業的身上。
專家表示,行政機關“三公經費”預決算存在“被修飾”的問題,且即便經過“修飾”的數據依然不敢見“公婆”。可見,“三公經費”尚有許多待解的謎團。破解謎團需要公開更為詳盡的行政機關的預決算數據,比如行政機關會議費等其他開支情況,同時還需要跟進審計監督,對公開事項的真實性進行審計。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蔣彥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