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吳學安
7月23日晚,甬溫線發生動車追尾交通事故,共造成35人死亡、192人受傷。高鐵的安全運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就在此前兩天,鐵道部新聞發言人還就京滬高鐵故障頻發的問題發表談話,表示針對京滬高鐵出現的故障,鐵路部門已經展開安全大檢查,全面檢查設施隱患,力爭縮短磨合期,儘快進入運營穩定期。不料,言猶在耳,就發生了高鐵特大事故,教訓十分慘痛。
京滬高鐵的開通,著實讓國人驚喜了一回,諸如“安全、舒適、環保”,“工程質量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這一切讓國人興奮不已。試想,我們無須掠過天空,只要在地上奔跑,僅用4個多小時便能在京滬這兩個中國超大城市間穿梭,這美妙的感受與“坐地日行八萬里”的感覺有什麼兩樣?
儘管我們有理由自豪,中國已成為世界高速鐵路發展最快的國家,甚至連西方人都不懷疑“中國真的是領先世界”。但相比發達國家,畢竟中國高鐵只有很短的發展歷史。雖然,鐵路部門可以在短期內提速讓火車進入“高鐵時代”,但是,在服務意識、保障水準、安全管理等方面要達到相應的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自高鐵在中國大陸起步以來,來自鐵路部門的宣傳可以説幾乎都是溢美之詞。譬如“高鐵是全天候、大運量、以人為本的環境友好型大眾化交通工具”等宣傳不絕於耳。而從目前已暴露的問題來看,僅因雷雨天氣出現接觸網故障導致停車、晚點,就讓所謂的“全天候”名不副實。還有,在京滬高鐵開通之前,旅客所了解到的信息是,如果接觸網出現故障導致停電,列車可以提供120分鐘的緊急照明、通風和通訊用電,保障旅客的舒適性。而現實情況卻是,停電後的列車一片黑暗,密閉的車廂之中悶熱難耐,列車服務人員既給不出準確的答覆,也提供不了應有的服務。
現在看來,對於已經躍居運營里程全球第一的中國高鐵而言,僅有速度是遠遠不夠的,還得捫心自問:高鐵運營的制度化安排是否做到事無巨細、一絲不茍?異常天氣的應急預案是否足夠充分?應對突發情況的技術設施是否足夠安全完善?一旦發生斷電、晚點時,如何安撫旅客、損失共擔?……所有這些,如果缺少完備的應急預案和優質的服務,“以人為本”豈不是空談?
不可否認,高鐵雖極具科技含量,但作為新型的交通工具,在運營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不足為怪。此前,為了高鐵的“絕對安全”,高鐵曾經降過一次速。但這種降速並沒有招致公眾的批評和不滿,因為它表明高鐵把安全放在了首位,而這正是公眾對高鐵的最大期望。然而,降速僅僅是走出了理性發展高鐵的第一步,降速後仍出現了這麼多問題,説明安全性上需要補的課還很多。特別是要通過對“7 23”事故全面徹底的查處,切實引出教訓來,始終把安全運營作為高鐵發展的首要之義,再也不能發生類似的悲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