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證券時報記者 海秦
成為滯銷品的基金,只能搭上銀行理財産品的順風車,被動銷售。證券時報記者獲悉,近期,一些理財産品銷售火爆的銀行,在體系內部推出了賣基金換理財産品額度的“怪招”,以加大基金銷售力度。
證券時報記者日前走訪了滬上陸家嘴多家商業銀行發現,儘管收益率逐步下降,但銀行理財産品的銷售依然相當火爆,基金卻鮮有人問津。一位接近銀行高層的人士透露,目前不少理財産品銷售較好的銀行,如中行、工行等,為了完成基金銷售任務,內部明確存有銷售基金可換理財産品額度的不成文規定。
“主要是理財産品火爆的銀行,理財産品額度根本不夠用,就連理財師身邊的朋友、親戚都會來買銀行理財産品,相當受歡迎。銀行總行就想出跟基金銷售額度挂鉤的辦法,比如有的銀行總行規定,銷售300萬元基金,給100萬元的理財産品額度。這些都是總行和分行之間高層間交換,不少一線理財師並不知情。”據上述人士表示,不少分行為了自己的銷售業績,都會爭搶理財産品的額度,這是分行寧願賣基金來換取理財産品額度的最大動力。
數據也顯示,在今年二季度末,不少5天、7天的短期理財産品收益率觸及9%,引發投資者追捧,而7月份一些銀行仍在發行收益率達8%的短期銀行理財産品,銷售市場持續火爆。而基金銷售非常困難,6月以來基金平均首募規模跌破10億元大關,新基金平均首募規模在上半年還維持16億元水平,即便是最慘澹的2008年下半年,首募規模也有17億元。
實際上,現在新基金銷售到了“最慘烈”的時刻,為了刺激新基金髮售,已經有一批銀行想盡辦法,如前期一些銀行為了銷售基金作出房貸捆綁基金銷售的霸王條款,還有一些銀行加大對客戶經理銷售基金的獎勵力度。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基金銷售的困難,一方面是由於股票市場震蕩下跌,另一方面也是基金業績縮水嚴重所致。“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的表現弱於市場,沒有財富效應,投資者自然不買賬。”一位專業人士稱。
對此,交銀施羅德基金總經理戰龍認為,熊市時基金公司更應該加強投研建設,“這些年多暴露出來基金業的種種短板,應該是補回去的時刻。比如,2007年基金行業快速擴張時,客服電話都被打爆,當時基金公司只能匆忙籌建大規模的客服團隊上陣,而其中的大量細緻工作恰恰是目前運營壓力不大時應該補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