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從“日均”考核看理財産品和利率市場化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3日 04: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記者 李倩

  雖然通過大量發行理財産品可以達到符合監管指標的目的,但由於銀行理財産品所投向的信貸資産在銀行業務中將以表外資産形式存在,如果長期大量發行此類産品,不僅會大大削弱央行的貨幣調控政策效果,而且部分資金流向可能會違背國家有關的行業引導政策,不利於經濟結構和産業結構調整,有礙于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就在金融監管當局不斷加緊對日益膨脹的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進行管理之時,7月21日,交通銀行發佈的第六期《交銀中國財富景氣指數報告》顯示,隨著6月份物價水平創年內新高,國內家庭財務狀況持續下滑,當月財務景氣指數在連續兩期下滑後創一年來新低。從投資收益看,股票、基金等大眾投資品由於收益低迷,投資吸引力比前幾期有所降低,黃金和期貨被認為是目前收益較好的投資品。而國內小康家庭未來最為看好的投資産品是銀行理財産品和收藏。

  確實,受對未來經濟不確定性的擔憂和對通脹高企的預期影響,也受收益率的誘惑,目前普通百姓最為看好的投資産品是銀行理財産品。日前記者就在工商銀行營業網點親眼所見,幾乎所有櫃員都在忙著給客戶辦理購買各種理財産品,一些期限短、收益高的理財産品更是早就賣斷了“貨”。

  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上旬,銀行理財産品總額已達7萬億元。今年以來銀行發行的理財産品逾6000隻,已接近去年全年總量。年化收益率節節抬高,最高收益率甚至達到了7%。

  在理財産品“熱賣”的背後,折射出的實際是商業銀行在流動性趨緊的背景下,為了降低存貸比率,突擊發行理財産品增加存款,以應對月末、季末等的時點指標考核。然而,雖然通過大量發行理財産品可以達到符合監管指標的目的,但由於銀行理財産品所投向的信貸資産在銀行業務中將以表外資産形式存在,如果長期大量發行此類産品,不僅會大大削弱央行的貨幣調控政策效果,而且部分資金流向可能會違背國家有關的行業引導政策,不利於經濟結構和産業結構調整,有礙于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理財産品、票據和委託貸款等業務的急劇膨脹,也使得銀行“雙重表外化”的現象愈發嚴重。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實驗研究室主任劉煜輝就認為:“存款‘出逃’到理財,是負債方的表外化;銀行大量代銷融資性信託理財産品,委託貸款急劇放量,是資産方的表外化。‘雙重表外’業務的擴張,脫離了監管者的監管範圍,且表內表外沒有有效的風險隔離機制。表內貸款如果出現損失,靠撥備衝,而表外貸款出現了風險,銀行為避免聲譽上的損失,就只能轉嫁給表內,被迫動用表內貸款替換理財資金,風險可能就由此産生了。”

  在前一日銀監會召開的2011年第三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分析會上,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就強調,加強風險管控和合規管理,健康有序發展理財業務。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嚴格遵守相關監管規定,規範開展理財業務和其他金融創新活動,進一步完善以日均存貸款為基礎的統計、監測和考核機制,堅決取消單純依賴時點指標考核的做法。高度警惕近期網絡借貸、民間借貸和小額貸款公司等領域凸顯的風險,築牢防火墻。加強市場監測和行業自律,加強和改善信息披露,維護理財市場秩序,促進理財業務規範、健康、可持續發展。

  對於存貸比監測改為“日均”,業內普遍認為,監管手段更為科學合理,也就是説,隨著“日均”考核要求的不斷貫徹和落實,商業銀行“衝時點”式的突擊攬儲及大量發行理財産品的現象將有所改變。“日均”考核將使商業銀行的存貸比更加真實,對商業銀行系統性風險防範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以後月末、季末,銀行大幅提高短期理財産品收益的現象可能不會再像上半年一樣“火爆了”。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對於商業銀行上述這些表內外業務的騰挪,劉煜輝則認為,這些金融脫媒現象,實際上也反映出利率市場化的“突圍”。“因為目前國內的債券市場利率、同業拆借利率、貼現利率都已經基本實現了市場定價,外幣利率的市場化已基本到位,只剩貸款下限和存款上限方面存在管制。存款利率市場化某種程度似乎成為了中國整個利率市場化完成的‘標誌’。”劉煜輝説。

  很顯然,利率市場化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存款利率市場化對於改善負利率、控制通脹均有不錯的效果,中國的銀行業也肯定要朝著這個方向去發展。只不過,中國實現利率市場化要解決的可能遠遠不是實現存款利率的浮動和減小利差這些形式上的標誌,而是支撐利率市場化一系列背後的經濟條件、市場條件、監管條件以及體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