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魯花提價戲劇性“熄火” 價格行政管控最少至8月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9日 09: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都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被約談的四大企業産能和市場佔比都在50%以上,而限價令會進一步將市場集中到大企業手中,對市場結構産生不良影響。

  “我們現在也很困惑,企業經營壓力很大,魯花之前説漲了又不漲。”行政手段對食用油的“限價令”已經到期,河南週口市一油廠負責人王文(化名)王文在等,中糧和益海嘉裏如果調價,他們就跟著調,無奈好不容易等到的魯花調價,卻上演了一幕戲劇性的“一日遊”。

  王文的想法反映了國內相當一批中小型企業的無奈,在成本壓力之下,他們的價格策略開始搖擺不定。他們是夾在巨頭與小作坊之間的“夾心層”,用王文的話説,補貼也輪不到他們這些中小型企業頭上,價格還得跟著大企業被壓著,他們想漲,但是不敢漲。

  一位分析人士表示,當下市場份額正在向大企業傾斜,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這對於市場結構的影響並非正面。

  徘徊的油瓶子價格

  豬肉價狂飆,好在“油瓶子”還沒漲。今年上半年C PI高歌猛進,6月最終破6%不過受益於發改委“限價令”等調控,作為必需消費品的食用油未在漲價之列。

  2010年11月底,中糧集團、益海嘉裏、中紡集團和九三糧油被發改委等有關部門“約談”,要求對食用油保供應、穩價格,3月底前不能漲價;隨後,“限價令”第二輪開始,延期到6月。

  不過到了7月初,“限價令”雖然結束,企業對於食用油價格是否解禁還沒有底。近日,山東魯花集團有限公司試探性漲價,卻上演了一幕戲劇性發展。魯花7月初各地發出漲價通知,提價5%-10%.然而此後一週魯花否認漲價,解釋為“捆綁銷售”帶來的價格調整,漲價行為可能是超市等終端的行為,與公司無關。不過之後,魯花對於“捆綁銷售”也保持沉默,部分地區消息顯示,魯花恢復原價。

  “我們現在很被動”,王文慨嘆,王文所在的一家公司屬於食用油分裝企業,向壓榨企業購買散油後,再加工成小包裝銷售出去,員工有幾百人,在行業裏算是中小型企業。他這半年多,跟上遊壓榨和下游銷售企業一起盯著行業起伏,令其無奈的是,還是沒有等到漲價的時機。“我們的價格策略要看中糧、金龍魚他們,他們調,我才能調,不然漲了也賣不出去。”而目前,中糧食品營銷有限公司和益海嘉裏給出的都是“現在還沒有價格調整的計劃”。

  據王文介紹,他現在購買一噸散油成本在9700多元一噸,去掉運費等成本,分裝後有幾十塊利潤。“不過,現在走的量非常非常小,如果攤掉工廠固定花銷、人工等成本,工廠也沒利潤可言。”

  被擠壓的中小企業

  相對來講,王文作為分裝廠比壓榨廠的日子還好過些。“據我所知,山東臨沂一家企業,前期進口大豆價格比較高,但是中糧和益海嘉裏因為限價令價格不能調,他們價格跟著壓下來,每天都在虧損,我估算過,過完年他們得虧掉2個億。”王文説,其所在的河南地區,還有兩家壓榨企業已經停産一年多了。

  據了解,在河南、河北和山東等地有不少靠加工進口大豆、生産豆油和豆粕的企業,豆油、豆粕的利潤是豆油廠最大的利潤來源。而在上半年,這兩方面的行情都比較低迷。

  今年上半年,包括養豬等養殖業需求不旺盛,從而直接影響到豆粕市場的需求與往年相比放緩。同時,自去年年底少數大企業被約談後,中小豆油廠也自覺加入了限價行列,由於本身品牌力相對較弱,如果價格再上漲到與大品牌産品持平甚至超過,企業等於自尋死路。在虧損壓力下,能保證市場正常供應狀態已是萬幸。

  齊魯證券7月10日一份研報指出,大豆價格上漲,但下游小包裝企業又難以接受提價,壓榨企業目前每壓榨一噸大豆要虧損186元。因此油廠本月紛紛停産限産,目前進口大豆日消耗量為13萬-14萬噸,與2010年11月的17萬噸/日相比,開工産能下降了四分之一,由於消化速度大幅放緩,進口大豆開始在港口大量堆積。

  王文表示,業內已經有一些有一定規模企業要關門的消息了。“最近河南就有兩家停産的中小型企業。畢竟不是家庭小作坊,隨時可以復工。中小型企業如果員工辭退再招工就困難了,所以他們就選擇給員工幾百元保底工資,先保證人員不流失,等恢復生産時再漲工資。”

  據介紹,因為大家大多會選擇提前訂購原料,所以目前已經購買了大豆的壓榨企業還在硬撐,而有一定品牌的分裝企業也要硬撐,否則一旦退出市場,品牌也會被遺忘。“其實大企業即使一些基礎油種虧損,比如5升大豆油虧損,但是他們還有別的一些高端産品可以分攤一些壓力,中小企業的油種相對單一,沒有組合優勢。”

  對被約談的四大龍頭企業來説,情況同樣不樂觀。其中之一的企業負責人表示,由於其他企業包括中小企業選擇限産,企業的市場份額被動上升,這個時候是賣得越多虧得越多。據了解,成本倒挂時,成本價格倒挂最高達到2000元每噸。

  大企業大吐苦水,不過中小企業眼中還是心存羨慕,“與中小油廠不同,他們能夠得到國家相應的補貼,要給每個企業都有補貼是不現實的,不過中小企業確實兩頭受限。”

  公開資料顯示,國家在今年6月份將中央儲備庫的國産大豆210多萬噸定向低價銷售給中糧、益海嘉裏、中紡、九三等糧油集團,作為其不漲價的補償。

  削弱中間力量:長遠蘊藏供給危機

  中小油廠不敢率先漲價,也無權享受和龍頭企業一樣的政策補貼,唯一的願望就是下半年情況會有所好轉。“怎麼説呢?感覺下半年還是能漲,主要是漲多少的問題。”王文表示。

  上週五,媒體報道顯示,發改委稱,下半年小包裝食用油價格出現上漲的預期其實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強烈,即便是上漲也只會是很小幅度的上漲,應該説整個市場是比較穩定的。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表示,國家調控的真正出發點與目的是為了降低消費者的生活成本。同時,國內部分港口大豆壓港現象的出現還是提醒有關部門要進行進一步的思考。“中國大豆進口量佔世界大豆貿易量的一半以上,為何如此龐大的大豆進口仍然無法穩定市場上的豆油價格?而我國也應該採取一定的措施,不能長期依賴進口大豆,還要將重點放在糧油的定價權、話語權上,從而調控國內的市場。”

  一位期貨分析師王經理告訴記者,“限價令”並非官方正式下達的文件,但是預計至少新豆上市前限價令仍起作用,到8月份,屆時國家油料儲備有所補充,政府手上平抑價格的手段會更多,行政限價令才有機會鬆口。

  資本市場也對此一些作出反應,據其介紹,資本對於大豆遠期合約更為關注,而對於近期到期的合約不敢興趣,“因為資本預期價格在未來會做出調整,短期不會。”

  這位分析師對於行政手段産生的干預結果並不樂觀,其分析指出,被約談的四大企業産能和市場佔比在50%以上,而限價令會進一步將市場集中到大企業手中,對市場結構産生負面影響。“産業集中度被人為提高,中小企業作為中間力量被削弱,還剩下一些小作坊根據利潤狀況隨時進出,長此以往,一個明顯的結果就是,價格一旦放開,市場供給也不會立刻明顯增加。”

  齊魯證券研報指出,從國家部委的角度分析,現階段穩定通脹預期、保持社會安定是重中之重,但是限價→企業停産→商品短缺→價格再度飆漲的惡性循環也絕非監管層所願意看到的。另有一位期貨分析師表示,對於國內大豆種植業也會産生不利影響,影響積極性。國家糧油信息中心7月份預測,2011年中國大豆播種面積為820萬公頃,較上年減少60萬公頃,減幅為6 .8%;預計2011年中國大豆産量為1400萬噸,較上年減少120萬噸,減幅為7.9%.

  旁邊報道

  食用油的“龍爭虎鬥”

  “誹謗門”案件一審判決

  食用油行業的明爭暗鬥,有時已經超出一般商戰的層面。7月14日,歷時將近一年的食用油“誹謗門”案件,終在深圳市南山區法院一審宣判,被告人、網絡發帖者郭成林因犯損害金龍魚商品聲譽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並處罰金1萬元。

  這一事件緣起于半年多前。去年9月份,郭成林在天涯社區論壇及自己的博客上發佈《金龍魚,一條禍國殃民的魚》的帖子,立即引起網民的強烈關注,被大量點擊和轉載。南山檢察院以損害商業信譽罪,對郭成林提起公訴。日前,南山法院開庭審理了此案。被告人郭成林當庭否認指控,堅稱自己是為公眾利益呼籲。當庭沒有宣佈判決結果,而現在此案件終於塵埃落定。

  郭成林是北京讚伯公司的策劃總監,而且與魯花集團簽訂有《營銷策劃諮詢協議》,因此此次的事件被稱為去年的乳業“誹謗門”事件的翻版。

  目前中國食用油行業格局已基本穩定,小品牌的食用油企業並不具備很大的競爭實力,而是由幾個龍頭企業掌握著食用油行業的命脈,其主要市場競爭也落在了這幾個龍頭企業的身上。而食用油行業的三大品類中,調和油主要面對的是中端的消費市場,擁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市場分析也認為,此次事件與對調和油市場的爭奪有關。

  此次事件發生之後,魯花集團聲稱事件與公司毫無關係,魯花絕對沒有授意郭成林發那篇帖子。不過該事件還是被看做一場食用油領域兩巨頭間的公關暗戰。

  檢察院在公訴中也稱,郭成林是根據魯花方面的介紹,撰寫了上述文章後在網絡上發表。不過,魯花及時撇清,郭成林堅持為個人行為,法院判決中並未涉及魯花集團。

責任編輯:周紅艷

熱詞:

  • 魯花集團
  • 漲價
  • 價格策略
  • 限價令
  •